炀道人在纸张中又继续往下写道:
“四方起势,人道气机愈盛,但为四方散,不能凝。
是华光分四道,红的去那,紫的去这,黄的跑那,橙的跑这,不定一处,不成一道,明太子等四人各分其一。
虽观气似火焰升腾,庞大而罩万物身,又望气动似大海翻涌,湖萍炸波。
可若不成一体,天下熙熙之气运,如水散四溢,金乌蒸大泽气运飞天。
不集结、不聚合、不顺天时,就不见万丈华光冲云霄,也不见霞光白日与日阳争辉,虹光晚间遮天映照,恰似天明。
顺天道而为,方成定数,当入大道。道为气,而宇宙是由大道之气结成的神书,气所流动的走向,纵使如超脱大劫的老子那般也只能看见、推测、明晰,而不能改变。
正如一个国家的终结,任何的胡作非为只能算是开端,纵使什么神仙人物也不能一气之下如山崩般摧毁整个国家。
因为它的气还在维持它“生命”,它的苟延残喘是大道决定的,气的流动是既定的终点。
而四方人道此时此刻却是相互争辉,这是大道的走向,到了某一刻自然会有结果定论。
书常言,人常问:“道即没有意识,就不知美丑、难辨真假,世间不都如刍狗般被看待。”
有答说“道无意,却向善。”
此话不知真假,只是天下慌乱,人王之出已成盖棺定论。
到那时那刻,是为鲸吞天下!化为一体!成人王,了天道大意,成了大道定下的结果。算是在道书上的一笔浓墨重彩,也是开花结果了。
这也是为什么求道之人,下子,向死而生,来做争道之势,无非顺天意。
“可为何要顺天?”黄之首我就当你又插嘴问了
只因为道亦不可见,也不可强为之。顺可见,逆难求,要知“无为”二字!
其中求仙得道,无非两种。
一是抱朴,“处无用于嚣途,乃得真之挺朴;任凡庸以内观,乃灵仙之根始也”,追求到还返到胞胎中,了无牵挂,方与道而居。
退而求其次,“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
简单而言就是,“如果减少思想活动,从归孩童时代的无忧境界,那就可达圣人的朴。”
这是极贴合道的宗旨,即”敬天法祖,利物济人,追求自然而然“的。
可“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是道的又一重要教义。
人的生命可辅以药物,引导气息,达到年年益寿的效果。
《西升经》记录称“老君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这句话兴盛与外丹术和内丹术发展正辉煌的时候。
但终究求道的本质是追求“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再简单而言就是超脱长生,逍遥自在。所以在机缘面前,无论是“无为“亦或者“我命在我不在天“两种都是说的通的。
只是此刻天下大乱,仙为求道而入凡世,凡人者为求道却遁隐山林,种种纠葛却是说不清。
可世间的种种纷扰,就如同国和国的战火,任你是难辨西东,还是头清脑明,难再停息。
明太子于六年后正式与硲国开战,报绥夷国被灭之仇,共战十二年载,硲国被灭。
期间,术法无极,做的是风沙卷飞,血肉捻灭。刀光剑影下,去头拋尸,走的是阴曹魂魄,黄泉堵塞,生死一瞬。
为守王庭,硲国国师以献寿元,做血祭,摆下死绝大阵。
阵绝四十里地,每一处插有一旗,分别施以猪、羊、狗……蛟、龙、人等心头血,共五十六种,旗插五十六处,中设祭坛,坛上人用小旗,叫中门旗,唤风火雷电。
此阵成下不沾浊气,地道不进。上灭乾坤,天道不来。中含玄机变换,五行轮转。有飞沙走石,微微沙石有千斤重,只压的你血肉横飞。狂风暗暗,吹不起银丝衣饰,也吹不动健体强躯,只待进阵来,七魂六魄难留其一,人一吹变痴痴傻傻,兽一吹变呆滞牲畜。又内生雷火,灼人肌肤,害人心神,等等神异不能举。”
……(中间部门,笔迹实在潦草
“自天下割裂,想来已有百年载,此乱世而以景洪道人围杀至死,而彫乡君悲以自刎而一统。
弓均道人欲出手想救徒儿,苦此一劫天下而不允,想那硲国道人布死绝一阵,结局不过死于非命。无奈只收尸于桦山上,后埋骨在悟道洞内。
自此四气化一,承天运命。
明太子斋戒七日,沐浴洗身,着黄袍以加身,盖华冠以加冕。百官朝拜,祭牛羊,献礼歌。再缓缓向前,沉香入鼎,香烟渺渺入青云,惹神仙醉。
紧接跪而叩首,以祭天地。天有应,降五华光彩,成冕旒之象。地生五谷,似琉璃抽芽,黄金冒枝。
复起身,持诏书宣告天下,声至五湖,四海皆知,百官复叩首,称万岁。
随后奏乐、起舞,翩翩中,似仙宫流返。鸣钟击鼓,赐宴入座,玉盘珍羞,应接不暇,传杯递盏间,食来是琼浆玉露。
道人不予因果,不求富贵,于乱世而求平和,于盛世而求自然无为,只为一道字矣。未曾逗留,皆归山门隐。
明太子清楚道者以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为法则。
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急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而利人。誓求大道同心,得道而成仙。
可求者而求,为者而为,你即不愿受此富贵,我亦不强求,我愿你受你功名,望你也不要推辞。
明太子携百官出发,随行者千人,车马百辆,行至各处必看望百姓,询其困苦,疏其心事,引天下称赞。
一路上,又寻各处道观虔心参拜,有若干道人见太子,想到以前的兵戈往事,出山相见,聊至甚欢。
后置仙山处,乃通问道人及清虚、忘虚、中天三位所修行之所。
惜仙有名,而山无名,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明太子不愿。
想当时刚入山求急,见山清水秀,叠林茂竹。峭崖悬壁有青松耸立,幽水碧潭偏斜处,有凤兰、龙涎,实则神仙地,万不可成无名所。
苦思冥想下,称仙山无极曰:“玉京”。
后有赋诗:“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台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明王,有礼了。在下小老儿为玉京山山神,感谢大王赐名有我此生。”
明太子还待山下参拜,忽然一阵青烟,冒出来一拄着拐杖的小老头,众人顿时慌乱,两旁护卫急忙将明太子护在中间,刀至一侧,半拔半入,后听完来人,方敢稍放松警惕。
“山神来此何意?”
“为赠宝而来。此为清虚道长雕刻百年的甪端玉佩,现送于明王,以报赋名之谢意。”
“何至于此,几位道长救我于水火之中,通问道长更是与我同生共死几十载。
看那彫乡君念几十年风雨能为景洪道人而自刎,我又岂是忘恩负义之徒,所以万万不可谈取名之恩情,不过举手之劳。”
明太子一再推脱下,玉京山神继续劝说道:“哈哈,明王可知你作为开国一帝,小小题名可使天下气运而聚。
要知天有灵而视四方,地有灵而托神韵,四方宇宙纵地万万里不知尽头,可是虚无不可见的大道在你的提名下也得过来看一眼。
又所谓一眼万年,道可生一气,气可发宝材,鸟兽闻而生灵智,树木根扎得寿千年,就连道长成仙近道也不过须臾,小老儿也因此诞生。所以明王万万不可推辞此玉佩。”
几番推脱,明太子还是执拗不过,只得收下。
随后本想亲手在山石之上刻下玉京二字,转念一想,又怕坏了自然之美。山神本说无碍,明太子还是有所顾虑,不打算如此。
忽草木避退,沙沙作响,原是山间鸟兽携来一块树皮,乃是五百多年的老树枯死而褪,山神往上用手一抹,老树枯皮顿时平整光滑。
明太子满心欢喜提笔玉京二字,后选址于龙仰之地,建一道观,做牌匾挂其上,称玉京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个朝代总有一个朝代的落幕曲。
自明太子的几代曾孙之后,礼义廉耻而不在,忠仁信诚而不求,奸逆之臣而乱朝纲,去简谱而至奢华,去贞洁而至淫乐,毁天道而生污渍。天下纷纷揭竿起,天下莽莽乱象出,是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朝代的轮回接连不断,不知不觉十二万年像是似水流年般淌过,时代的车轮正不断转动,一转便是一瞬,一瞬便成烂柯。
立云巅之上看那云转云舒、日升月落,看那凡夫捧一把骨灰撒入江河、埋进深山,看那侠盗剑客奔情江湖、马革裹尸,看那政客文人以毫笔泼墨,绘一幅绚丽的江山画卷,看那鬼怪仙侠修天地一气,求大道一同。
他们的那些辉煌的、灿烂的、璀璨的种种慢慢流于历史。同样的!那些悲惨的、悲伤的、不甘的种种渐渐藏于过去。
天地万物自一气而出,他们寻着道的方向渐渐腐朽,即便精怪、妖魔、左道旁门、练气者,都不过如刍狗。世间之中,唯有大道不腐。
大道难灭,而小劫不断。
如今乱象的风气已经从啻国和炝国的战乱开始吹响,我预感小劫将起于这场微末。
黄之首你要记住,天下英雄出我辈,该争的机缘绝不能放过!”
整个故事在炀道人的嘱托中戛然而止。
而作为看客的黄之首,在看完关于玉京的整个故事,让他最在意其实是最后的那段文字。
他是多么希望炀道人的判断在此时此刻出现错误,就这一次就便好。
可事实呢,几个月后,整个前线都崩溃了,啻国举国皆败了!
国家打完仗之后元气大伤,再没有资金管那些苦难的人们。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如此。
炝锅作为胜利却还不肯罢休,逼迫着啻国割了西南方向的地,那是黄家的主家之处。
一时间,得了消息的苘夫子失了魂,卧床不起。前线回来的炀道士也瘸了腿,老李头哭的一塌糊涂。黄家上下气氛死沉的压抑,孩子没了欢笑,只有难民却依旧是难民。
山城县的天阴沉的厉害,不一会下起了磅礴大雨,不管老天爷怎么变,生活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