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 章:分众施策(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依令处置战俘)</p>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未时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刚完成核验的战俘营地。那拉珠尔立于中军帐内,手中展开一卷绢帛制的 “萧虎治世令”—— 令文以墨笔书写,首行钤着 “萧虎印信” 的朱红印记,文中明确写着 “平叛后,战俘精壮无劣迹者,可补入虎贲师;老弱妇孺,就地安置,划牧地、发青稞,令其安居”。帐内案几上,摊着昨日完成的 “杭爱山战俘总册”,红笔标注的 “精壮八千”“老弱妇孺一万二” 格外醒目,旁侧还放着张谦绘制的 “杭爱山安置区草图”,图上用炭笔圈出 “居住帐区”“粮草囤放区”“牧地边界”。</p>
“治世令已明确处置方向,” 那拉珠尔抬眼看向帐内的将领与吏员,“精壮八千,需筛选无劫掠、无残杀劣迹者,补入虎贲师;老弱妇孺一万二,安置在杭爱山南侧的平坦地带,那里有水源、有草场,适合居住放牧。” 博罗(骑兵统领)立刻道:“将军,虎贲师正缺兵员,补入精壮正好增强战力,只是需严格筛选,别让阿鲁台的亲信混入。” 张谦(粮草官)则补充:“安置老弱需粮草,目前据点内有青稞五千石、干草八千斤,若按每人每日半斤青稞算,可支撑三个月,后续需从黄草谷调粮。”</p>
驿站吏员李谦(熟悉部落)捧着 “部落名册”,上前一步:“将军,老弱安置需借部落首领之力,合丹部、别失八里部的长老仍有威望,可让他们协助管理,减少抵触。” 那拉珠尔点头,手指在总册上划过:“就按你们说的,分两步走:先筛选精壮,定入伍名单;再规划安置区,落实老弱的居住与粮草。今日未时三刻,召集各区域战俘代表,宣讲治世令,明日便开始执行。”</p>
帐外,精壮区的战俘们正围坐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未来的去向 —— 一名合丹部的精壮男子道:“不知道元军会怎么处置我们,若能回家就好了。” 旁边的别失八里部男子却道:“我听说元军缺兵,说不定会让我们当兵,若能有军饷,也比在叛军里强。” 不远处的老弱区,老人们则互相搀扶着,看着远处的草场,眼中满是对安稳的期盼,分众施策的序幕,即将拉开。</p>
“萧虎治世令” 的传达与解读,是政策落地的基础 —— 驿卒专程从黄草谷送来令文,那拉珠尔组织将领、吏员、部落长老共同解读,明确 “精壮入伍” 与 “老弱安置” 的核心条款,结合杭爱山的实际情况(粮草、牧地、部落结构),确定政策的适配细节,避免政令与实际脱节,体现元代 “令行天下、因地制宜” 的行政逻辑。</p>
令文的传递与核验 —— 辰时初,驿卒骑着快马抵达杭爱山据点,手中捧着裹着红绸的 “萧虎治世令”,红绸上绣着 “治世安民” 四字。那拉珠尔率将领、吏员在帐外迎接,驿卒单膝跪地,双手递上令文:“将军,萧大人令文,限三日内落实,需将处置结果回禀。” 那拉珠尔接过令文,展开核验:绢帛长三尺、宽两尺,墨笔字迹工整,首行 “萧虎治世令” 五字加粗,文末钤着 “萧虎之印” 的朱红印记,无涂改痕迹,确为真令。他对驿卒道:“辛苦你了,先去歇息,处置结果明日便会写好,你带回黄草谷。”</p>
多人参与的令文解读 —— 那拉珠尔召集博罗(军事)、张谦(粮草)、李谦(部落)、王太医(医疗)、合丹部长老(老弱代表),围坐案前解读令文。李谦指着 “精壮无劣迹者入虎贲师” 一句:“‘无劣迹’需明确,之前核验中标记‘自愿叛乱’‘参与劫掠’的,是否排除在外?” 那拉珠尔道:“自然排除,只选‘被强征’且无劣迹的,由博罗与李谦共同筛选,避免有叛乱前科者混入军队。” 合丹部长老则问:“老弱安置的‘划牧地’,具体划在哪里?是否能让部落聚居?” 张谦指着安置区草图:“南侧平坦地带,按部落划分区域,合丹部住东片,别失八里部住西片,方便你们管理。”</p>
政策适配的细节调整 —— 针对杭爱山的粮草现状,张谦提出:“令文说‘发青稞’,但目前据点内的青稞只够支撑三个月,需向黄草谷申请调粮五千石,否则入冬后老弱会断粮。” 那拉珠尔立刻让吏员写 “调粮文书”,注明 “杭爱山安置老弱需粮,望三日内送达”;针对虎贲师的编制,博罗道:“虎贲师现有一万五千人,补入三千精壮即可,其余五千精壮可编为‘辅兵’,负责粮草运输与营地守卫。” 那拉珠尔点头:“就按你说的,分‘正兵’与‘辅兵’,正兵入虎贲师,辅兵协助后勤。”</p>
解读后的传令准备 —— 吏员将解读后的政策要点,抄录在十块木板上,木板用红漆写着 “精壮入伍条件”“老弱安置待遇”,如 “精壮需 18-45 岁、无劣迹、身体健康”“老弱每人每日发青稞半斤、每月发干草十斤”。李谦还让驿站吏员将政策要点翻译成各部落方言,写在羊皮纸上,准备在宣讲时发放给战俘代表,确保政策传达无偏差。</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