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 章:杭爱核俘(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尔清点叛军战俘)</p>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午时的阳光已褪去晨间的微凉,洒在光复据点外的空地上。那拉珠尔身着玄铁轻甲,立于临时搭建的核验高台上,目光扫过下方规整划分的区域 —— 用松木杆与麻绳圈出的 “精壮区”“老弱区”“妇幼区”“伤病区” 清晰分明,每个区域外都有十名步兵持矛值守,帐帘式的标识牌上用蒙古文与汉文写着区域名称,木牌下还压着一块白石头,在阳光下格外醒目。</p>
高台旁的案几上,摊开着五册空白羊皮册(通政院特制,用于登记战俘),旁侧摆着砚台、炭笔与印泥(元军印信,用于核验后盖章),通政院吏员张谦正蹲在案旁,用布擦拭炭笔:“将军,羊皮册已备好,每册可登记五千人,五册足够登记两万战俘,印泥也已拌匀,盖印清晰。” 驿站吏员李谦(此前被解救)则捧着 “杭爱山部落名册”,站在一旁:“将军,属下熟悉杭爱山周边二十余个部落的标识(如合丹部的狼纹皮帽、别失八里部的铜腰牌),可协助甄别战俘身份,避免有人隐瞒。”</p>
那拉珠尔点头,抬手看向漏刻 —— 铜壶内的水滴正落在 “午时初” 刻度,他沉声道:“传我令,核验开始!精壮区由脱脱(百户)率五十名步兵维持秩序,按部落分组,逐人登记;老弱区由也先帖木儿(百户)负责,安排军医随行,遇伤病先处置;妇幼区由帖木格(百户)看管,动作轻缓,别惊吓孩童;张谦掌总登记,李谦协辨身份,每半个时辰向我汇报一次进度。”</p>
指令刚落,据点内的战俘便在步兵的引导下,有序走向各区域 —— 精壮男子多低着头,有的手上还缠着未拆的麻布(之前战斗受伤);老人们拄着临时找来的木棍,步履蹒跚;妇女们抱着孩童,紧紧攥着随身的皮袋(装着少量干粮);伤病者则由两名步兵搀扶,慢慢走向伤病区。李谦快步跟上一名精壮男子,见他腰间别着一块狼纹铜牌,低声道:“你是合丹部的?去年驿站见过你,当时你还帮我们送过文书。” 男子愣了愣,随即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核验的序幕,就此拉开。</p>
核验团队的组建与分工,需 “依职定岗、协同互补”—— 那拉珠尔从通政院、驿站、军医司、步兵队中抽调人员,组建 “登记组、甄别组、秩序组、医疗组”,明确各组职责与协作流程,确保核验高效无错漏,体现元代 “吏员掌文、武士掌序、医者掌伤” 的行政逻辑。</p>
登记组以通政院吏员为核心 —— 张谦带领十名吏员,每人持一册羊皮册,负责记录战俘的 “姓名、部落、年龄、是否参战、随身物品”。吏员们均经通政院培训,熟悉登记规范:姓名需记蒙古名与汉名(若有),部落需写全称(如 “合丹部别支”“别失八里部西族”),参战情况需标注 “自愿” 或 “被强征”。张谦示范填写:“你看,这栏‘参战情况’,若他是被叛军强征的,就画‘□’;自愿的画‘○’,后续处置会按符号区分,别写错。” 一名年轻吏员点头,接过羊皮册,蹲在精壮区外,开始登记第一名战俘。</p>
甄别组由驿站吏员与战俘代表组成 —— 李谦带领五名熟悉部落的驿站吏员,再从各区域选出两名战俘代表(需无叛乱劣迹),负责识别战俘身份,避免有人隐瞒部落或伪造身份。李谦手持 “部落标识图”,图上画着各部落的典型特征:“合丹部男子多戴狼纹皮帽,别失八里部女子会在发间系红绳,你们按这个辨,有不确定的就问我。” 一名战俘代表指着一名精壮男子:“他不是我们部落的,昨天我见他跟阿鲁台的亲信说话,腰间还有叛军的铜腰牌!” 李谦立刻上前,果然在男子腰间摸到一块刻着 “阿鲁台亲卫” 的铜牌,当即示意步兵将其带至 “待审区”。</p>
秩序组由三名百户分片负责 —— 脱脱带五十名步兵守精壮区,防止有人喧哗或反抗;也先帖木儿带三十名步兵守老弱区与伤病区,协助搀扶行动不便者;帖木格带四十名步兵守妇幼区,还安排十名会说部落方言的步兵,安抚受惊的妇女孩童。脱脱站在精壮区入口,见一名男子试图插队,立刻上前按住他的肩:“按顺序来,别乱,每人都能登记,插队者按军法处置!” 男子缩了缩脖子,乖乖回到队伍末尾,区域内的秩序很快安定下来。</p>
医疗组由军医王太医带领 —— 五名军医、二十名医护兵携带药箱(装止血草药、麻布、陶罐),在伤病区搭建临时医帐,同时巡回各区域,遇突发伤病随时处置。王太医刚为一名咳嗽的老人诊脉,又有步兵来报:“太医,妇幼区有个孩童发烧,母亲急得直哭!” 王太医立刻拿起药箱,快步赶去,从箱中取出 “退烧草”,用陶罐熬成浓汤,用木勺慢慢喂给孩童,母亲跪在地上磕头感谢,王太医连忙扶起:“快起来,治病是我的本分。”</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