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议事的决策过程,需 “集思广益、权衡利弊”—— 那拉珠尔围绕 “精壮筛选标准”“老弱安置细节”“资源调配” 三大核心问题,组织将领与吏员讨论,各抒己见,最终形成统一方案,体现元代 “集体议事、主将定夺” 的决策传统,同时凸显人物的专业素养(博罗懂军事、张谦懂粮草、李谦懂部落)。</p>
精壮筛选标准的讨论 —— 博罗提出 “三筛原则”:一筛年龄(18-45 岁,超出者归入老弱);二筛健康(排除重伤、慢性病者,由王太医负责);三筛品行(排除自愿叛乱、参与劫掠者,由李谦与战俘代表指认)。张谦补充:“还需登记精壮的技能,如会骑马的编入骑兵,会射箭的编入弓箭队,会木工的编入辅兵,人尽其用。” 那拉珠尔道:“就按‘三筛 + 技能登记’执行,明日辰时开始筛选,在精壮区设三个筛选点,分别负责年龄、健康、品行。”</p>
老弱安置细节的商议 —— 李谦建议 “按部落聚居”:“合丹部与别失八里部的老弱,若混住易生纠纷,按部落划分区域,让长老管理,更易安定。” 张谦则规划 “安置区配套”:“需搭建一千五百顶临时帐篷(每顶住八人),设五个粮草发放点、三个医疗点、两个牧地管理处,确保老弱生活便利。” 王太医补充:“医疗点需配足够的草药,尤其是治疗老人咳嗽、孩童发烧的,还要安排医护兵定期巡诊。” 那拉珠尔一一应允,让张谦与李谦负责安置区的搭建与配套。</p>
资源调配的方案确定 —— 粮草方面,张谦提出 “分月发放”:“每月初一发放当月青稞与干草,避免一次性发放导致浪费或被抢;发放时需登记签字(按手印,若不会写字),确保无遗漏。” 人力方面,博罗建议 “抽调百名步兵协助”:“步兵可帮忙搭建帐篷、搬运粮草、维持安置区秩序,待安置稳定后再撤回。” 那拉珠尔道:“资源调配要优先保障老弱,尤其是孤老与孤儿,需额外照顾,可让部落妇女组成‘看护队’,协助照顾他们。”</p>
决策后的分工安排 —— 那拉珠尔明确各人间的职责:博罗负责精壮筛选与编入军队;张谦负责老弱安置区的搭建、粮草调配;李谦负责部落协调与政策宣讲;王太医负责医疗保障;合丹部长老协助管理老弱安置区。“明日辰时,各环节同时启动,每两个时辰向我汇报一次进度,” 那拉珠尔道,“务必确保政策落地,别出乱子,让战俘们感受到朝廷的治世诚意。”</p>
精壮战俘的入伍筛选流程,需 “层层把关、公开透明”—— 按 “年龄筛查 - 健康检查 - 品行甄别 - 技能登记” 四步进行,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战俘代表参与监督,确保筛选公平,避免营私舞弊,体现元代 “选兵严谨、宁缺毋滥” 的军制传统,同时通过筛选过程的细节,展现人物的专业与公正。</p>
年龄筛查的细致核对 —— 辰时初,精壮区东侧设 “年龄筛查点”,由两名通政院吏员负责,手持 “年龄核查表”(根据之前的战俘总册填写),逐一核实战俘的年龄。吏员会询问:“你是哪年出生的?属什么生肖?” 再对照总册上的记录,若有不符,便让部落长老或同乡佐证。一名自称 “30 岁” 的战俘,总册上记为 “35 岁”,同乡立刻道:“他确实 35 岁,去年还过了生日,只是看着年轻。” 吏员在表上注明 “年龄核实无误”,让战俘前往下一个筛选点。</p>
健康检查的专业判断 ——“健康检查点” 由王太医带领五名医护兵负责,设在筛查点旁的临时医帐内。医护兵会让战俘活动四肢、检查伤口,王太医则重点检查是否有慢性病(如咳嗽、关节痛)。一名精壮男子手臂有旧伤,活动受限,王太医摸了摸他的手臂:“这伤已愈合,但用力会痛,不能编入正兵,可入辅兵。” 男子虽有些失落,却也点头接受,医护兵在他的 “健康表” 上标注 “辅兵”,让他继续前行。</p>
品行甄别的公正透明 ——“品行甄别点” 由李谦与三名战俘代表(合丹部、别失八里部、阿尔泰山部各一名,均为被强征者)负责,对照 “战俘总册” 上的 “参战情况” 标注,同时接受其他战俘的指认。一名总册上标注 “被强征” 的战俘,被另一名战俘指认 “参与过抢合丹部的粮”,李谦立刻询问战俘代表,代表们点头确认,李谦便在他的表上标注 “品行存疑,排除入伍”,交由步兵带至 “待审区”。</p>
技能登记的人尽其用 —— 最后是 “技能登记点”,由博罗的副将负责,询问战俘的擅长技能:“会骑马吗?会射箭吗?会木工、铁匠活吗?” 一名合丹部男子道:“我会骑马,之前在部落里是牧马的,能驯烈马。” 副将立刻在 “技能表” 上标注 “善骑马,编入虎贲师骑兵队”;一名别失八里部男子道:“我会木工,能修帐篷、做木椅。” 副将标注 “善木工,编入辅兵木工队”。登记完的战俘,会领到一块木牌(刻着 “正兵” 或 “辅兵”),凭牌前往对应的集结区。</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