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变法漩涡的锋芒初露</p>
熙宁二年深秋,汴梁的政事堂外飘着冷雨。三十岁的章惇穿着青色官袍,手里攥着一份《陕西茶法改革草案》,站在廊下等了快一个时辰。雨水打湿了他的袍角,他却浑然不觉,眼睛死死盯着政事堂的大门。</p>
“章主事,进去吧,相公正等着呢。”王安石的贴身小厮打着伞出来,引他进门。</p>
政事堂里暖炉烧得正旺,王安石披着紫袍坐在案前,案上堆满了奏折。他抬头看了章惇一眼,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子厚,你这茶法改革,说说具体想法。”</p>
章惇刚坐下就直入正题:“相公,陕西茶法积弊已久,官商勾结抬高茶价,边军将士喝不起茶,反而让西夏赚了差价。我提议官府统购统销,压低价格,既保证军需,又能断西夏财源。”</p>
“推行得了吗?”王安石捻着胡须,“那些茶商背后都是权贵,不好动啊。”</p>
章惇从怀里掏出一本账册:“相公您看,这是我在陕西查的账,茶商每斤茶赚的差价够普通百姓半个月口粮。只要朝廷下决心,我愿去陕西推行新法!”</p>
王安石看着账册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又看看眼前这个眼神锐利的年轻人,拍了拍桌子:“好!就派你去陕西提举茶事,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p>
章惇到陕西后,第一天上任就把当地最大的茶商张大户抓了起来。张大户的儿子拿着银子找到知府:“大人,我爹可是给蔡京大人送过礼的,章惇他敢动我爹?”</p>
知府赶紧去找章惇:“子厚,张大户不好惹啊,蔡京那边不好交代。”</p>
章惇正在清点查抄的账本,头也不抬:“他勾结西夏走私茶叶,证据确凿,谁来说情都没用!”他当即下令,将张大户家产充公,茶叶全部低价卖给边军。</p>
边军将士捧着热茶,感动得落泪:“多少年没喝过这么便宜的好茶了!章提举真是为民做主啊!”</p>
茶法改革推行三个月,陕西茶价下降三成,朝廷收入增加,西夏的茶叶走私几乎断绝。王安石接到奏报,对宋神宗说:“章惇有胆有识,是变法的栋梁之才。”</p>
但章惇的铁腕也得罪了不少人。蔡京在神宗面前吹风:“章惇在陕西专断独行,不顾朝廷颜面,这样的人不能重用。”</p>
神宗虽未降罪,但把章惇调回京城,改任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章惇回京那天,陕西百姓自发到城门送行,有人捧着新茶塞给他:“章大人,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茶,您带着路上喝。”</p>
章惇接过茶叶,对百姓拱手:“多谢乡亲们,新法一定会推行下去的。”</p>
第二章 新旧党争的生死博弈</p>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是旧党支持者,刚掌权就召回司马光、苏轼等旧党大臣,准备废除新法。</p>
朝堂上,司马光提出要全面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章惇站出来反对:“免役法让百姓出钱免役,比差役法公平得多,为何要废除?”</p>
司马光怒道:“免役法加重百姓负担,民怨沸腾!章惇你是变法余党,当然维护新法!”</p>
“我维护的是公道!”章惇拿出各地的奏报,“这是京东路的奏报,免役法推行后,百姓负担减轻,荒地都开垦了不少。司马光你根本没调查,就说民怨沸腾,是何居心?”</p>
两人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溅到彼此脸上。高太后拍板:“朕意已决,废除免役法!章惇咆哮朝堂,贬为汝州知州!”</p>
这是章惇第一次被贬。他离开京城时,新法大臣都来送行,王安石的儿子王雱握着他的手:“子厚,新法就靠你了,一定要回来!”</p>
章惇点点头,登上马车。车窗外,旧党大臣弹冠相庆,他紧紧攥着拳头,指甲嵌进肉里。</p>
汝州任上,章惇没有消沉。他发现当地水利失修,就组织百姓疏通河道;看到学校破旧,就捐出俸禄修缮学堂。汝州百姓不知道他是被贬的官员,只知道来了个办实事的好知州。</p>
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哲宗早就不满旧党废除新法,立刻召回章惇,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恢复新法。</p>
章惇回京那天,新法大臣们在城门口迎接,彩旗招展,鼓乐齐鸣。哲宗在紫宸殿召见他:“章爱卿,朕要恢复先帝新法,你放手去做,朕支持你。”</p>
章惇躬身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他当即下令,恢复免役法、保甲法等新法,严惩阻挠新法的旧党官员。</p>
苏轼因反对恢复新法,被贬到惠州。临行前,章惇派人送去一箱药品和银两:“子瞻,虽然政见不同,但你我毕竟是同年,路上保重。”</p>
苏轼接过箱子,叹了口气:“子厚,你我都是为了朝廷,只是路数不同啊。”</p>
章惇不仅恢复新法,还主持对西夏的战事。他派王韶出兵河湟,收复失地两千余里,设置湟州、鄯州等行政区,史称“河湟开边”。捷报传到京城,哲宗亲自到太庙告捷,赏赐章惇玉带。</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