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寒门崛起的初入仕途</p>
大中祥符八年的冬天,应天府书院的油灯亮到深夜。范仲淹裹着单薄的棉袄,借着微弱的灯光诵读《论语》,冻得发红的手指在书页上轻轻划过。窗外飘着雪花,他却浑然不觉,直到同窗送来一碗热粥,才惊觉天快亮了。</p>
“希文,你都读了一夜了,歇歇吧。”同窗把粥碗递给他,“明天就要放榜了,以你的才学,肯定能中进士。”</p>
范仲淹接过粥碗,热气模糊了眼镜:“考中进士不是目的,我要做能为百姓做事的官。”他喝着粥,想起母亲含辛茹苦供他读书的日子,眼眶有些发热。</p>
放榜那天,范仲淹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拿着榜单,一路狂奔到母亲的住处,跪在地上高举榜单:“娘!孩儿中了!以后再也不让您受苦了!”</p>
母亲摸着他的头,泪水直流:“好儿子,有出息了。”</p>
不久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负责刑狱案件。他穿着崭新的官服,第一次升堂断案时,心里既紧张又激动。被告是个偷了地主粮食的老农,地主要求重判,老农跪在地上哭着说:“大人,我实在是饿啊,家里还有孩子等着吃饭。”</p>
范仲淹看着老农冻裂的双手和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又看了看地主傲慢的嘴脸,沉吟片刻:“粮食归还地主,但免于刑罚。”他转向地主,“你粮仓丰实,却见死不救,罚你开仓放粮三日,赈济贫民。”</p>
地主气得跳脚:“你一个小参军敢罚我?我要去知府那里告你!”</p>
范仲淹一拍惊堂木:“本官依法断案,不怕你告!若再纠缠,加倍处罚!”</p>
老农连连磕头谢恩,百姓们在堂外拍手叫好。范仲淹看着这一幕,更加坚定了为官为民的信念。</p>
三年后,范仲淹因政绩突出,升任泰州西溪盐仓监。他到任后,发现当地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百姓流离失所。他立刻上书朝廷,请求重修海堤。</p>
奏折递上去三个月,却石沉大海。泰州知府劝他:“希文,修海堤耗资巨大,朝廷未必批准,你还是别白费力气了。”</p>
范仲淹却不死心,带着百姓受灾的画像和海堤损毁的图纸,亲自赶往京城。他在宰相府外等了三天三夜,终于见到了宰相王曾。</p>
“王相公,您看看这些百姓,他们快没活路了!”范仲淹把画像递过去,“只要重修海堤,就能保住万亩良田,让百姓安居乐业。”</p>
王曾看着画像上的惨状,又看看眼前这个眼睛布满血丝的年轻官员,深受感动:“好,我支持你。这就上奏陛下,任命你主持修堤。”</p>
得到朝廷批准后,范仲淹立刻组织百姓修堤。他亲自带着工具上工地,和百姓同吃同住,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有一次突发洪水,他带头跳进水里,用身体堵住缺口,吓得随从赶紧拉他上来。</p>
经过四年的努力,长达一百多里的海堤终于修成。百姓们为了纪念他,把海堤叫做“范公堤”。范仲淹站在堤上,看着百姓们重返家园,耕种农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p>
第二章 朝堂交锋的第一次贬谪</p>
天圣七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秘阁校理。他刚到京城,就遇上了一件大事——章献太后要在冬至那天接受皇帝朝拜,垂帘听政。</p>
朝堂上,大臣们纷纷附和,只有范仲淹站出来反对:“太后垂帘听政已有多年,如今陛下已经成年,应该亲政。冬至接受朝拜,不合礼法。”</p>
章献太后的亲信晏殊急得直跺脚,拉着范仲淹的袖子:“希文,你疯了?太后掌权,你这样说会掉脑袋的!”</p>
范仲淹甩开他的手:“我是为朝廷着想,为陛下着想!若太后一直掌权,陛下如何成长?”他写下奏折,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p>
奏折递上去后,章献太后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一个小小的秘阁校理也敢教训我?”她当即下旨,把范仲淹贬为河中府通判。</p>
消息传开,京城百姓纷纷为范仲淹送行。有人送来路费,有人送上家乡特产,晏殊也赶来,愧疚地说:“希文,是我没保护好你。”</p>
范仲淹笑着摆摆手:“晏相公言重了。我虽被贬,但能说出心里话,问心无愧。”他登上马车,对送行的百姓拱手:“多谢乡亲们,范仲淹还会回来的!”</p>
河中府的日子虽然清苦,但范仲淹没有消沉。他走遍辖区的山川河流,考察民情,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当地百姓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来了个为民做主的好官,都叫他“范青天”。</p>
有一年,河中府遭遇旱灾,百姓颗粒无收。范仲淹打开官仓放粮,却被副手拦住:“范通判,未经朝廷批准私开官仓,是要担责任的!”</p>
范仲淹指着门外嗷嗷待哺的百姓:“百姓都快饿死了,还管什么责任?出了事我担着!”他亲自带着官差分发粮食,确保每个百姓都能领到救命粮。</p>
旱灾过后,范仲淹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农田。他还创办学堂,邀请名师讲学,让贫困子弟免费入学。在他的治理下,河中府的日子渐渐好起来,百姓们为他修建了生祠,香火不断。</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