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忠魂泣血:岳飞的千年昭雪路(1 / 2)

第一章 朱仙镇的最后凯歌</p>

绍兴十年盛夏,朱仙镇的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已经在这里与金军对峙了整整三个月,护城河被染成暗红,城墙上的箭簇密密麻麻,像插满了钢针。</p>

“将军!金兀术的主力已经撤回开封,咱们要不要乘胜追击?”副将张宪浑身是汗,甲胄上的血渍已经结痂,他手里的长枪还在滴着血。</p>

岳飞站在城楼最高处,手按腰间的沥泉神枪,望着远处金军撤退的烟尘。他的战袍被炮火熏得发黑,脸上沾着泥土,唯有双眼依旧锐利如鹰。“传令下去,休整三个时辰,备好干粮,黄昏时分兵发开封!”</p>

“将军英明!”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城楼瓦片簌簌作响。城楼下,岳家军正在掩埋阵亡将士的尸体,每个坟头都插上小木牌,上面写着将士的姓名籍贯。</p>

一个浑身是伤的少年兵抱着长枪,跪在战友坟前哭:“柱子哥,你说过等打退金兵,就带我回汤阴老家看爹娘……”岳飞走过去,将一件干粮递给他:“好好活着,替你柱子哥看看太平后的江山。”</p>

少年兵接过干粮,重重磕头:“将军,我跟你杀到开封去!”</p>

黄昏时分,岳家军整装待发。岳飞骑着战马“白龙驹”,举枪指向开封方向:“弟兄们!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p>

“直捣黄龙!痛饮黄龙!”的呐喊声划破天空,数万岳家军像潮水般涌出朱仙镇,旗帜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p>

就在这时,三匹快马从后方疾驰而来,驿卒举着金牌高喊:“圣旨到——岳飞接旨!”</p>

岳飞勒住马缰,心里咯噔一下。他翻身下马,跪在地上接旨。驿卒展开圣旨,尖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岳飞孤军深入,恐遭不测,着即班师回朝,不得延误。钦此!”</p>

岳飞愣住了,抬头问:“就一道圣旨?”</p>

驿卒眼神闪烁:“将军接旨吧,京城还有要事。”</p>

张宪急道:“将军!咱们离开封只有四十里,现在班师,之前的牺牲全白费了!”士兵们也议论纷纷,个个面带怒色。</p>

岳飞沉默片刻,双手接过圣旨:“臣……遵旨。”他翻身上马,声音沙哑地传令:“全军……班师。”</p>

“将军!不能班师啊!”无数士兵跪倒在地,“我们不怕死,杀到开封去!”</p>

岳飞闭上眼睛,一滴泪落在战袍上。他猛地拔剑,将身边的旗杆劈断:“君命如山!违令者斩!”</p>

暮色中,岳家军缓缓撤回朱仙镇,与来时的气势如虹不同,回程的队伍里满是压抑的沉默。岳飞走在队伍最后,望着开封的方向,长枪在手中握得咯吱作响。</p>

第二章 风波亭的千古奇冤</p>

绍兴十一年冬,临安城寒风刺骨。大理寺的天牢里,岳飞戴着沉重的镣铐,蜷缩在稻草堆上。他已经被关押了三个月,曾经挺拔的身躯消瘦了许多,但眼神依旧坚定。</p>

牢门被打开,秦桧的心腹万俟卨带着狱卒走进来,手里拿着纸笔:“岳飞,招了吧!承认与岳云、张宪谋逆,还能留你全尸。”</p>

岳飞抬起头,冷笑一声:“让我招供?拿笔墨来!”</p>

万俟卨以为他要认罪,连忙递上纸笔。岳飞接过,在纸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笔力遒劲,力透纸背。</p>

“好个不识抬举!”万俟卨将纸揉碎,“给我打!打到他招为止!”</p>

狱卒们蜂拥而上,棍棒落在岳飞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岳飞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直到昏死过去。</p>

消息传到相府,秦桧正在与妻子王氏围炉取暖。王氏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说:“相公,‘缚虎容易纵虎难’啊。”</p>

秦桧点点头,提笔在纸上写下“岳飞”二字,又重重划了个叉:“明日早朝,奏请陛下赐死。”</p>

第二天清晨,风雪交加。宋高宗赵构坐在偏殿,手里捏着秦桧递上的“罪证”——几张伪造的岳飞与金军往来的书信。“真的……要杀他?”</p>

秦桧躬身道:“陛下,岳飞功高震主,麾下岳家军只知有将军,不知有陛下,若不除之,必成后患。何况金兀术说了,不杀岳飞,就不议和。”</p>

赵构看着窗外的飞雪,想起岳飞朱仙镇班师时的不甘,又想起金军铁蹄下的江山,最终叹了口气:“就……依你所奏吧。”</p>

风波亭的雪下得正紧。岳飞、岳云、张宪被押到亭中,周围站满了刀斧手。岳飞看着漫天飞雪,突然开口:“我想再唱一遍《满江红》。”</p>

监斩官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p>

岳飞挺直脊梁,声音在风雪中回荡:“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唱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时,他的声音哽咽,泪水混合着雪花滑落。</p>

岳云跪在父亲身边,泣不成声:“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