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孤焰:王安石变法的冰火人生路(2 / 2)

宋神宗拍了拍龙椅扶手,殿内立刻安静下来。他看着争论不休的大臣们,目光最终落在王安石身上:“王相公的新法,朕看可行。即日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主持变法事宜。”</p>

王安石躬身领旨,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能感觉到背后无数道反对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但握着奏折的手却更加坚定。</p>

退朝后,王安石刚走出宫门,就被司马光拦住。“介甫,你真要一条道走到黑?”司马光拉住他的衣袖,“变法阻力太大,满朝文武除了韩绛几人,谁不反对?你会众叛亲离的!”</p>

王安石甩开他的手,袍袖上的盘扣被扯得晃动:“君实兄,我知道你是好意。但为了大宋,为了百姓,就算众叛亲离,我也认了!”他整理好官袍,转身大步离去,绯色的袍摆在晨光中划出坚定的弧线。</p>

司马光望着他的背影,重重叹了口气。旁边的苏轼摇着折扇:“君实先生,王相公锐意改革,怕是劝不住了。只是这新法若真推行下去,不知会掀起多少风浪。”</p>

远处的御花园里,牡丹开得正艳,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颗颗悬而未决的泪珠。</p>

第三章 青黄不接时的青苗风波</p>

熙宁四年的初夏,越州乡下的稻田刚插上秧苗,嫩绿的秧苗在风中摇晃,却掩不住田埂上农民的愁容。李老汉蹲在田边,看着自家半干的水田,烟袋锅敲得石头当当响。</p>

“爹,县衙来人了,说能借青苗钱。”儿子小李跑过来,手里拿着张告示,上面盖着县衙的红印。</p>

李老汉接过告示,眯着眼辨认上面的字。去年冬天就没下几场雪,开春又少雨,地里的麦子长得稀稀拉拉,眼看青黄不接,家里的存粮早就见了底。“借?官府的钱哪有那么好借?怕是利息高得吓人。”</p>

正说着,县衙的主簿带着衙役来了,身后跟着几个捧着账簿的小吏。“李老汉,今年青苗法推行,官府给百姓放贷,利息比地主低一半,你们要不要借?”主簿拿着算盘,噼里啪啦打得飞快。</p>

周围的农民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利息真的低?”“借了什么时候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借一石还两石?”</p>

主簿拍着胸脯:“这是王相公推行的新法,朝廷有规定,半年利息二分,借一斗还一斗二,绝不多要!还不上可以秋收后用粮食抵。”</p>

李老汉半信半疑,借了五斗粮的钱。拿到沉甸甸的铜钱时,他手指都在抖,活了一辈子,还是头回从官府手里借钱不用低声下气。</p>

可没过两个月,催债的衙役就来了。领头的衙役腰里别着鞭子,把账簿拍得啪啪响:“李老汉,还钱!县里催得紧,再不还钱就拿你家的牛抵债!”</p>

李老汉懵了:“不是说秋收后还吗?怎么现在就催?”</p>

“那是以前的规矩!”衙役踹了踹旁边的稻垛,“现在上面有令,青苗钱要按月收息,你借了五斗,这两个月利息就该还一斗,赶紧拿钱!”</p>

周围的农民都炸了锅,借了钱的纷纷围上来理论。“你们怎么能说话不算数?”“不是说半年二分息吗?”“这和地主的高利贷有什么区别?”</p>

衙役见人多,掏出腰牌一晃:“这是州府的命令!王相公的新法就是这么规定的!谁不还钱,别怪我不客气!”说着就指挥手下牵李老汉家的牛。</p>

“住手!”一声断喝传来,王安石带着随从从田埂那头走来。他穿着便服,裤脚沾满泥点,显然是刚从别的村子过来。</p>

衙役见是王安石,吓得连忙停手:“王……王相公,您怎么来了?”</p>

王安石没理他,走到李老汉面前:“老人家,借了多少钱?他们怎么催债的?”</p>

李老汉见是大官,扑通跪倒:“大人啊!我们借了五斗粮的钱,说好秋收后还,现在就催着要还利息,还说要牵牛抵债啊!”</p>

王安石拿起衙役手里的账簿,上面果然写着“按月收息”,落款是越州通判。他气得将账簿摔在地上:“胡说八道!青苗法明文规定半年收息,谁让你们按月催债的?”</p>

主簿哆哆嗦嗦地说:“是……是通判大人说,这样能多收利息,充实国库……”</p>

“混账!”王安石厉声喝道,“新法是为了利民,不是让你们中饱私囊、欺压百姓的!”他对随从说,“把这个主簿和衙役押回州府,严查越州通判!”</p>

处理完越州的事,王安石连夜赶回汴京。马车在夜色中疾驰,他掀开帘布,看着窗外漆黑的田野,耳边仿佛还响着李老汉的哭诉。随从递过干粮,他却没胃口,只是反复翻看手里的青苗法条文,上面被他用红笔圈出了十几处漏洞。</p>

回到府中时,天已微亮。他顾不上歇息,立刻进宫求见神宗。御书房里,宋神宗看着他带回来的账簿,眉头紧锁:“竟有此事?看来新法推行中,确实有官员阳奉阴违。”</p>

“陛下,”王安石躬身道,“新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执行的人。请陛下派钦差巡查各地,严惩借新法牟利的贪官污吏,确保青苗法真正惠及百姓。”</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