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作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其使用与炮制的历史演变始终与中医理论发展、临床需求及炮制技术进步紧密关联。从早期的简单应用到后世的精细化炮制,其演变过程体现了“药随症变、制以适症”的中医用药思想。以下按历史时期梳理其核心演变脉络:</p>
一、先秦至汉代:初识药性,生用为主</p>
白术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书中载其“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明确其燥湿、止汗、消食的基本功效,但未提及炮制方法。</p>
这一时期的临床应用以生用根茎为主,炮制仅为简单的净制(如去除杂质、刮去外皮)。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白术”入药的方剂(如理中丸、真武汤)均未注明炮制,推测为原生药材直接使用,功效偏重于燥湿利水、温阳散寒,适配当时外感病、杂病中“寒湿为患”的核心病机。</p>
二、魏晋至唐代:炮制萌芽,方法初现</p>
随着临床实践增多,医家开始探索通过加工改变白术药性。魏晋时期《名医别录》首次提及白术“利腰脐间血”,拓展其功效范围;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凡使,刮去皮,捣筛用之”,仍以净制为主,但已意识到“去皮”可减少刺激性(外皮可能含挥发油成分,过量易致燥烈)。</p>
唐代是炮制技术的萌芽期,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出现酒浸、米泔水浸等炮制方法:如“白术,酒浸一宿,切,曝干”,目的是“缓其燥性”,适应脾胃虚弱者的耐受需求。此时炮制仍以“减毒增效”为核心,方法相对简单。</p>
三、宋代:炮制规范化,方法多样化</p>
宋代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编纂,推动了炮制技术的规范化。这一时期白术的炮制方法显着增多,出现炒、蒸、土炒、麸炒等,且与临床功效的关联更明确:</p>
- 炒白术:《局方》记载“白术,锉,炒黄”,通过炒制降低挥发油含量(如苍术酮减少),缓和其燥性,增强健脾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p>
- 土炒白术:首创“以灶心土炒”(《圣济总录》),利用土的“温中和胃”特性,使白术更贴合“健脾止泻”需求,用于脾虚泄泻(如小儿脾虚久泻)。</p>
- 蒸制白术:“蒸令软,切”(《证类本草》引《经验方》),通过蒸制破坏部分挥发油,保留多糖等成分,偏于补而不燥,适用于阴虚兼脾虚者。</p>
宋代医家已意识到,不同炮制方法可“调整药性”:生白术偏于燥湿利水,炒制品偏于健脾益气,为后世“炮制归经”理论奠定基础。</p>
四、金元至明清:炮制理论成熟,临床适配精细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