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进一步推动白术炮制与“健脾”功效的结合。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强调“土炒白术”的应用,认为“土能助脾”,通过土炒可增强白术“补脾气、助运化”之力,用于治疗“脾胃气虚、纳呆乏力”等症,将炮制与“脏腑归经”理论直接关联。</p>
明清时期,炮制理论趋于成熟,医家对白术不同炮制品的临床适配性进行系统总结:</p>
-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白术,生用则燥湿,炒用则健脾”,明确生品与炒品的功效差异;同时收录“蜜炙、酒炙”等法,拓展其应用(如蜜炙增强润肺之功,用于脾虚兼燥咳)。</p>
- 清代《修事指南》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强调白术炮制的规范性:如麸炒需“炒至微黄,筛去麸皮”,土炒需“灶心土炒至挂土色”,确保药效稳定。</p>
这一时期,白术的临床应用已形成“按需选用”的体系:生用治水肿、湿痹;麸炒治脾虚食少;土炒治脾虚泄泻;酒炒治风湿痹痛兼脾虚,实现了“炮制随症变”的精准用药。</p>
五、现代:炮制标准化与科学验证</p>
现代对白术炮制的研究聚焦于“传承与创新”:</p>
- 炮制规范化:《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白术的炮制方法为“生白术”和“麸炒白术”,明确炮制工艺(如麸炒时“中火炒至表面黄棕色,逸出香气”),确保质量可控。</p>
- 科学验证:现代研究证实,炮制可改变白术成分:生品中挥发油(苍术酮等)含量高,燥湿利水作用强;麸炒后挥发油减少约30,多糖含量相对升高,健脾益气(如调节胃肠功能、增强免疫)作用更突出,印证了古代“炒用健脾”的经验。</p>
- 临床应用细化:生白术多用于便秘(利用其挥发油促进胃肠蠕动)、水肿;麸炒白术多用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脾虚证;土炒白术仍用于小儿脾虚泄泻,形成“传统经验+现代证据”的用药模式。</p>
总结:演变核心趋势</p>
白术的使用与炮制演变,本质是“药性与病症的动态适配”:从早期生用治寒湿,到宋代通过炮制分化出“燥烈”与“温和”不同药性,再到明清形成“按需炮制”的体系,最终在现代实现标准化与科学化。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减其燥性、增其健脾、适配病机”,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与“辨证施治”思想在中药炮制中的深度融合。</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