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士兵服药三天后,奇迹发生了——他不拉肚子了,肚子也消了肿,能扶着墙走路,甚至能喝下一碗稀粥。消息传到太史慈耳中,他亲自跑到病号营,见那士兵虽然还是虚弱,但眼神里有了光,不由大喜:“邹先生,真有你的!快,给所有弟兄都用上这药!”</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邹郎中却摆摆手:“将军别急,这白术虽好,也得看体质。体胖的湿气重,多加生姜;体瘦的脾虚,多加大枣;发烧的,得配点柴胡解表。”他让军医按他说的法子分药,自己则带着药农在山里采白术,教士兵们辨认:“叶子像羽毛,茎秆带紫晕,根须多的就是,挖的时候别用铁器,用竹刀,不然伤了灵气。”</p>
营里的药灶不够用,太史慈就让人在空地上架起几十口行军锅,满山的白术往锅里扔,蒸汽腾腾,香气飘出十里地。病轻的士兵喝了药,发一身汗,第二天就能出操;病重的喝上五六天,也能拄着枪站起来。有个校尉,之前连马都骑不了,喝了十天白术汤,竟能在帐前舞一趟枪,虎虎生风。</p>
太史慈看着日渐恢复生气的军营,心里又惊又喜,拉着邹郎中问:“这白术到底是啥神草?竟比我的铁骑还管用!”邹郎中指着帐外的雨:“它不是神草,是咱这山的土气长出来的。您看这雨,下得再大,阳坡的土也能把水吸干,白术就有这本事,能把人身体里的水湿吸干,还不伤根本。”</p>
他又教士兵们用白术煮粥:“把白术晒干磨成粉,混在米里煮,又能当饭,又能防病。”炊事兵做了一大锅白术粥,糯糯的,带着点药香,士兵们抢着吃,说比干粮好吃。太史慈也舀了一碗,喝下去,只觉得一股暖意从肚子往四肢蔓延,连日来的焦躁都消散了。</p>
第四卷:军中建圃,术传后世</p>
疫病平息后,太史慈论功行赏,要把百金送给邹郎中。邹郎中却不要:“将军要是真心谢我,就帮我在山里开片药圃吧。这白术采得多了,山里就少了,留些种子,明年还能长,以后不管是兵是民,病了都有药吃。”</p>
太史慈深受感动,当即派了一百个士兵,跟着邹郎中在阳坡开垦药圃。邹郎中教他们选种:“要选那些饱满的籽,用草木灰拌了,开春种,行距一尺,株距八寸,像列阵一样,才能长得好。”又教他们看节气:“清明要松土,像给将士整装备;夏至要培土,像给战马钉掌;霜降要采收,像打完仗收兵。”</p>
临行前,太史慈给这白术起了个名:“它生在平江,救了我军,就叫‘平术’吧!”他让人把最好的平术晒干,装了几大箱,带回建业献给孙权。孙权见这草根竟能救三军,很是稀奇,让太医院存档,从此军中凡遇湿疫,必用平术。</p>
邹郎中的药圃一年年扩大,附近的山民都来学种白术,他的儿子、孙子,也成了种白术的能手。他们把白术的种法编成口诀:“阳坡黄土栽,竹刀挖出来,米泔水泡,麸皮炒,三年老术最是宝。”这些口诀在幕阜山一带口耳相传,比书本还管用。</p>
有老兵退伍后留在邹家村,说:“当年若不是这平术,我们早成了山里的腐土。这草啊,比将军的令箭还灵,令箭能杀人,它能救人。”邹郎中听了,只是笑着给白术浇水:“它哪有那么神?不过是顺了天地的性子,应了人的需要罢了。”</p>
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药圃里,白术的叶片上滚动着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像无数面小镜子,映照着山,映照着人,也映照着这株灵草与军旅的不解之缘。</p>
(上卷终)</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