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郎中指着墙角的泽泻:"泽泻甘寒,利水渗湿之力比猪苓猛,今年的湿邪重,就让它当主力,猪苓当辅助,这叫'相使'。"他又取了些陈皮,"再加些陈皮理气,气行则湿化,三者配伍,比单用猪苓强十倍。"</p>
周山按方子配药,果然见效。那些得春湿的人,喝了药汤,没多久就说"身上轻了","吃饭香了"。他这才明白,猪苓不是死物,它的性子会跟着天地之气变,挖苓人得像农夫看天吃饭一样,跟着节气察药性。</p>
夏天来得早,暑气裹着湿气,像条湿毛巾裹在人身上。村里的孩子开始闹"暑湿泻",上吐下泻,脱水脱得眼窝都陷了。周山想起爹说的"夏长"——夏天万物生长,猪苓也该长得最壮实。他去黑风口的老枫树下看,果然,石板下又冒出几窝新猪苓,比春天的更饱满,外皮油亮,断面白得晃眼。</p>
这次他没全挖,只挑了些中等大小的,留下小的和老根。挖的时候,他发现猪苓旁边长着不少马齿苋,这东西酸寒,能清热解毒。他灵机一动,采了些马齿苋回去,和猪苓一起煮水给孩子喝。"猪苓利水,马齿苋清热,正好对付暑湿。"他对孩子爹娘说。果然,喝了两天,孩子们的泻就止了。</p>
李郎中听说了,连连点头:"好个'就地取材'!马齿苋生于暑夏,得火气之精,能清暑热;猪苓长于阴湿,得水气之精,能利暑湿。二者一火一水,一表一里,正是'阴阳相济'。"他又告诫周山,"夏天的猪苓虽壮,却不可多采,得留着让它接气,不然秋天就长不肥了。"</p>
秋天来时,太白山的燥气重。风一吹,枫叶红得快,落得也快,地上铺了层红毡,踩上去"咔嚓"响。村里开始有人得"秋燥咳",干咳无痰,嗓子像冒烟。周山想起猪苓甘淡性平,虽利水却不燥,或许能配伍润肺的药。</p>
他采了些麦冬、玉竹,和猪苓一起煮水。麦冬甘寒润肺,玉竹甘平滋阴,猪苓甘淡利水,三者合在一起,既能润肺燥,又能防湿邪趁虚而入。喝了这药汤的人,都说"嗓子不冒烟了","能咳出点痰了"。</p>
李郎中捋着胡子说:"这就是'秋收'的理。秋天燥气盛,猪苓也会收敛些,利水之力减了,却添了份润性,正好配滋阴药。你看天地多精明,草木的性子,总跟着人的需要变。"</p>
周山越来越觉得,挖猪苓不只是力气活,更是学问活。什么时候采,采多大的,配什么药,都得看天、看地、看人。他把这些心得记在爹留下的旧账本上,一笔一划写着:"春湿重,苓性缓,配泽泻;夏暑盛,苓性壮,配马齿苋;秋燥起,苓性润,配麦冬"写着写着,窗外飘进一片枫叶,落在账本上,正好盖住"秋燥"二字,像是在说:记在心里,比记在纸上更重要。</p>
七、枫苓相契 七情妙用</p>
周山的名声越传越远,连西安府的药商都来找他收猪苓。有个姓王的药商,出高价让他把黑风口老枫树下的猪苓全挖了,说要运去京城,给达官贵人治病。"周兄弟,这下发财了!"王药商拍着他的肩膀,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挖完这窝,明年再找新的,山里有的是地方长猪苓。"</p>
周山摇摇头:"不行。那棵老枫是猪苓的根,挖绝了,以后就长不出新的了。"他想起爹说的"采之有度,用之有节",想起梦里老者的画,"猪苓和老枫是伴,枫活苓才活,枫死苓就死。"</p>
王药商撇撇嘴:"你就是死脑筋。一棵破树,哪有白花花的银子实在?"他见周山不肯,就偷偷雇了几个外乡人,想夜里去挖。结果刚摸到老枫树下,就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抬头一看,月光下,老枫树的影子像个张牙舞爪的鬼怪,吓得他们屁滚尿流跑回来,再也不敢提挖猪苓的事。</p>
村里人都说,是老枫神显灵了,护着周山,也护着那窝猪苓。周山却知道,不是神显灵,是自然的理——万物相契,缺一不可。就像猪苓离不开蜜环菌,蜜环菌离不开腐木,腐木离不开老枫,老枫离不开这片山土。</p>
这年冬天,太白山下了场百年不遇的大雪。雪没到膝盖,压塌了不少草房,村里的水井也冻了。更糟的是,不少人得了"寒饮咳喘",咳起来像破锣,喉咙里呼噜呼噜响,像是有痰却咳不出来。</p>
周山想起李郎中说的"冬藏"——冬天万物蛰伏,猪苓也藏在石板下,积蓄力量。他去老枫树下看,石板被雪盖着,摸上去冰手。他没挖,知道这时候的猪苓正养精蓄锐,挖了伤元气。</p>
可病人等着救命,怎么办?他想起夏天晒的猪苓干,赶紧翻出来,又找了些干姜、细辛——这两味药辛热,能温化寒饮。他把猪苓干切碎,和干姜、细辛一起煮,药汤熬得浓浓的,带着股辛香,喝下去浑身暖洋洋的。</p>
"猪苓能把肺里的寒饮往下引,干姜、细辛能把寒气散出去,这叫'提壶揭盖'。"他跟病人解释,虽然他们听不懂,却知道喝了药舒服。没过几天,咳喘的人就少了,都说"周兄弟的药比棉袄还暖和"。</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