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下苓梦》</p>
下卷</p>
五、苓性初显 湿邪退散</p>
周山背着满篓猪苓回到村里时,月亮已经爬过了西山顶。石板铺的村道上,只有他家的窗户还亮着灯——他娘知道他这几天没回家,准是守着灯等他。推开门,老娘手里正纳着鞋底,看见他背上的药篓,针眼一下子扎偏了,线轴"咕噜噜"滚到地上。</p>
"山儿这是"老娘的声音发颤,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不敢碰那黑褐的疙瘩。</p>
周山放下药篓,把最大的那块猪苓捧出来:"娘,您看,俺挖到了。在黑风口的老枫树下,跟梦里的仙翁说的一样。"他把石板下的奇遇一五一十讲了,老娘听得直抹眼泪,念叨着"他爹显灵了",赶紧找了块干净的粗布,把猪苓一个个擦干净,码在柜顶上,像供奉神佛。</p>
消息第二天一早就传开了。最先找上门的是村东头的张寡妇,她儿子得了水肿病,腿肿得像冬瓜,按下去一个坑半天起不来,屙尿像挤牙膏,郎中开了几副药都没用,眼看就要不行了。"周山兄弟,求你发发慈悲,救救俺娃吧。"张寡妇扑通跪下,额头磕在地上,青石板都响。</p>
周山赶紧扶起她,想起爹说的猪苓能利水,又想起医书上"猪苓味甘淡,性平,入肾、膀胱经,主利水渗湿"的话,心里有了底:"婶子别急,俺这就给你配药。"他取了块中等大小的猪苓,又从自家药罐里翻出些茯苓、泽泻——这两味也是利水的,爹生前总说"三苓同用,水路通畅"。</p>
他把猪苓切成薄片,和茯苓、泽泻一起放进陶罐,添了山泉水,坐在灶前慢慢熬。药香飘出来时,带着股土腥的甜,老娘在一旁念叨:"慢火熬,出真味,药才肯使劲。"药熬好时,呈淡黄色,清清爽爽的,不像别的药汤那么浑浊。</p>
张寡妇端着药汤跑回家,没过两个时辰就跑回来,满脸通红,声音都变了调:"尿了!俺娃尿了!一大泡!腿也消了点肿!"周山跟着去看,那孩子果然精神了些,眼睛里有了光,不再像先前那样迷迷糊糊。</p>
这一下,周山的名声在村里立住了。来找他求猪苓的人排起了队:有得黄疸病的,眼白黄得像橘子皮;有得淋证的,撒尿时疼得直哆嗦;还有产妇产后水肿,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周山都一一应了,按爹留下的方子,猪苓配白术健脾,配桂枝温阳,配阿胶滋阴,药到病除的越来越多。</p>
这天,邻村的李郎中背着药箱来了。他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老中医,当年爹在世时,两人常一起探讨药材。"周山,你这猪苓,确实是好东西。"李郎中拿起块猪苓,对着光看断面,"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指着猪苓的纹路,"你看这断面,纹路细密如网,说明它利水而不伤阴,这是它的妙处。但湿有寒热,若遇寒湿,单用猪苓怕是不够,得配些温热药;若遇湿热,又得加些苦寒药,这才是'七情'里的'相须'。"</p>
周山听得入了迷,赶紧请李郎中坐下,泡上自己采的野茶。老郎中呷了口茶,说起前几天遇到的一个病案:"有个樵夫,淋雨砍柴得了湿痹,关节又肿又痛,遇寒更甚。我用了猪苓配附子,附子辛热散寒,猪苓利水渗湿,一热一凉,一散一渗,三剂药就好了。"他又说,"这就像打仗,猪苓是先锋,负责把水湿赶出去;附子是后卫,负责守住阳气,不让敌人回头。"</p>
周山拿起块猪苓,心里忽然亮堂了。原来这黑褐的疙瘩里,藏着这么深的学问。他想起老枫树下的石板,想起梦里的仙翁,或许他们不是在指引他找猪苓,是在指引他懂猪苓——懂它的性子,懂它的配伍,懂它和万物相生相克的理。</p>
那天晚上,他又梦到了花白胡子的老者。这次老者没说猪苓在哪,只指着一幅画:画上有棵老枫,树下有块石板,石板下的猪苓旁边,长着一株紫苏,一株苍术,还有一株附子。老者说:"草木各有性,合则力无穷。"醒来时,周山的枕头上,落着一片从窗外飘进来的枫树叶,红得像团火,烧得他心里又热又亮。</p>
六、运气体察 应时采挖</p>
转过年开春,太白山的雨下得格外勤。连下了一个月,坡地变成了泥塘,屋里的墙皮渗着水,不少人得了"春湿",浑身发沉,吃不下饭,舌头像裹了层浆糊。周山按李郎中教的法子,用猪苓配苍术,燥湿健脾,效果却不如去年冬天好。</p>
"这是咋回事?"他犯了愁,拿着猪苓去找李郎中。老郎中正在晒药材,见了他就笑:"你忘了'五运六气'了?今年是太阴湿土司天,湿气比往年重,猪苓的性子也会变。"他拿起今年的猪苓和去年的对比,"你看,今年的猪苓外皮更薄,断面纹路也疏些,利水之力稍弱,得加量,或者配伍更强的药。"</p>
周山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去年的猪苓黑得发油,今年的却带着点灰褐;去年的断面白得像瓷,今年的偏黄些。"那该配啥药?"他问。</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