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2 / 2)

长女 空巢独居客 96 字 5个月前

“慢慢來不着急,從南到北處處都是不一樣,當年我父親進京也蟄伏了幾年才尋到門路。攢一份家業不容易,往後的日子還長。”

孫娴心知曉孟半煙的打算,也知道自家兒子給她出的主意。她沒打算插手,在她看來六千兩銀子随他們怎麽折騰,哪怕全賠了也不算多大的事。只要兒子和孟半煙是一條心,就比什麽都強。

“夫人放心,只要酒坊安置好了我就不着急了。倒是夫人這邊我來得少,也不知有沒有失禮的地方。來了幾次也沒見過府上那位謝姨娘,她到底是長輩,說來也該見一見請個安。”

“在我這兒還七拐八拐繞什麽,你放心吧,等明年進了門有的是你見她的機會,到時候你不見她也得天天往你跟前湊。現在能過些舒心日子就過安心過,這麽大個侍郎府,往後有得你忙的。”

自己與武承安的婚姻,更多的是各取所需。孟半煙現在每一步走得不算踏實,她不願意在這件事上出什麽岔子,才會選擇主動詢問孫娴心有沒有什麽事是需要自己現在就做的。現在聽到孫娴心明确的回答,才算安下心來。

“夫人待我以誠,我往後也必定不負夫人。前幾日我接着家中來信,說我娘已經帶着我的嫁妝從潭州出發,年前一定能到京城,等我娘來了,到時候再一起來府上拜訪夫人。”

“好,好、好。”孫娴心能接納孟半煙的家世,但兩家的親事全都要靠孟半煙自己出面還是太勉強了些。現在孟半煙願意把王春華接來,那就好辦多了,有了她這個當娘的在,新昌侯府那邊再想插手就更加名不正言不順了。

孫娴心的重點是在這上頭,但孟半煙其實想說的是自己的嫁妝。當初在潭州的時候孟半煙和孟海平之間約定過,孟家的家業是她的,嫁妝孟海平另備。

現在孟半煙直接踹開新昌侯府,以孟家的名義跟侍郎府結親,孟海平的嫁妝也就無從說起了。

好在孟半煙還留着後手,自己的嫁妝從八歲起家裏就已經開始準了,好些木料都是孟海平當年出去行商帶回來的。

其中最好的黃花梨被用來做了張千工拔步床,做成那天孟海平拉着孟半煙裏裏外外都看遍了,父女兩個稀罕得不得了。

後來孟海平不在了,孟半煙就自己給自己準備。倒不是盼着嫁人,就是總想着得全了爹的一番心意,卻不想世事難料,親父女走到這步田地,只剩下那一副嫁妝沒被浪費。

孟家的馬車是十一月到的京城,原本王春華接到女兒的信以後是早就要來的,但架不住孟半煙實在把自己親娘的性子摸透了。

信裏一再叮囑,讓她等秋收過後再出發,張家的藥材自家糧食都要靠天時吃飯,沒有為了自己那點子嫁妝就誤了買賣的道理。

王春華看了女兒的信又高興又忍不住抱怨,高興女兒說定了親事又沒被孟海平那王八蛋鉗制,轉過頭又忍不住跟張楊埋怨,孟半煙實在管得忒寬,連什麽時候出發都要管着,都分不清自己與她誰是女兒。

張楊接過信也仔細看過,見孟半煙信裏還提到自己和莺兒,說要是他們願意便邀他們一道去京城轉一轉。信裏寫得很客氣,但張楊知道這是孟半煙想要他放心。

張莺兒的婚事也在明年,不過是在明年年底,去一趟京城也不是不行。正好也能見見世面,畢竟孟半煙往後是要長留京城了的,要是以後自己也能借着這個道兒把生意做去京城呢。

一家三口在潭州一拍即合,等過了秋分便帶着孟半煙的嫁妝高高興興出發往京城來。孟半煙接到書信也提前給他們在長青巷另一頭賃下一個宅子,家裏太小實在住不開,況且張家又不是來投奔的,自然是多準備給宅子更好。

孟家因為王春華的進京一派喜氣洋洋,另一邊的侍郎府裏卻一派肅殺,武承安院子裏和西跨院都煎着藥請着太醫,前院書房裏更是一片狼藉,狼藉裏坐着臉色鐵青的武靖,和沉着臉倚在榻上孫娴心。

“今天這事你先別急着說什麽家門不幸,該怎麽處置武大人得給我個準話,別話還沒說明白就氣得頭暈眼花理不得事,又這麽混過去了。”

孫娴心跟武靖是t正經的少年夫妻門當戶對,這些年談不上多恩愛也做到了相敬如賓。這些年吵架的時候有,但都是吵完就算,像今天這樣動了真火還是頭一次。

武靖面上也很難看,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的姨娘,因為忌憚孟半煙嫁進來,會夥同兒媳柳氏,要設計把柳家庶女送去武承安床上,弄一出生米煮成熟飯的戲碼。

最好的結果是孟家那姑娘真就容不下武承安有姨娘,這門親事雞飛蛋打。要是不成,退一步讓柳家姑娘以姨娘的身份先進門,也不算太吃虧。

畢竟孟半煙只是商賈人家的女兒,小柳氏再是庶出也是六品太常寺丞家的姑娘。姨娘的出身比正妻還高,就武承安那破爛身子,哪裏經得起這般磋磨。

總之謝氏見不得武承安這個病秧子一天好過一天,更見不得自己以為唾手可得的家産又歸了武承安,才想出來這麽個惡心人的法子。

<span本站無彈出廣告,永久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