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自太古至栖今,治国之重论纷纷。纷纷论且傲观天穹之云者,皆怒斥孔孟老庄之昔日言。望天之月,尚圆也哉,且惟尚科学,方利民也。昔日之孔孟老庄所言,与后世留之百全之心体,盖以开智,今欲与观之,无不获其利、收其益,资咎善道,广开名卷,有利于民。我可从中悟道,然欲用于今生,却有出入,非质不能,方是时也,迁也。今惟尚之科学以信知,方才曰善世界之大道也治。故留此篇作,名曰《粥论》,当其劝学论以劝学,望诸君雅正。
米粟稻粱谷,精心育良粮。四季调风雨,因地以制宜。若有杂草生,当劳以割之。莫等遮双眼,复割以为迟。未有杂草时,春时松翻土。不等好雨来,润湿硬荒土。人前有此言,人后不可复。书者有所云,耕者皆清楚。二十四节气,其中有败露。田者观门巷,出门以散谷。书上所言稀,行之自不足。田间以学之,方可农自足。
尔来农间戏,方知其中景。稻草人俱无,田蛙蹦呱唧。如今山村农,田亩俱荒之,只观牛与糞,悠闲以游之。仅余丝丝地,还有瓜菜田。若非筑文景,便是山与林。勤而不苦思,思而不力学。景乱田中园,院乱山中景。
一日有三餐,米时常作伴。米粉饭粿粥,未有一重样。三餐最难少,方乃热米饭。夜时当正餐,方可堵夜眠。其中最常忘,但是早时粥。水多为稀饭,米多方称粥。公子若不知,如今便知之。他日言提之,思绪望跳动。日常之学问,留神记心中。日积以月累,他时方可用。
粥似稀松物,作用乃方足。早晨助汝力,强撑至中午。若无此松物,行之力不足。头昏晕欲睡,难受方呕物。日常之学思,也为此中物。看似可舍出,其乃珍贵物。
译文:从古至今,关于治国的重要讨论一直都很多。这些讨论中有些人很傲慢地观察天空的云朵,还大声批评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这些古代圣贤的话。他们仰望天上的月亮,认为只有科学才能造福人民。古代圣贤的话,以及他们留下的全面的智慧,都是为了启发我们的智慧。现在如果我们去观察,会发现这些话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和益处,帮助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可以从中学到道理,但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会有些困难,并不是实质性的问题,只是时机还未到。现在我们相信科学,认为这是治理世界的正确方法。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取名为《粥论》,用来鼓励大家学习,希望各位能雅正我的观点。
从米粟到稻粱,我们精心培育出优质的粮食。我们会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农作物,根据不同土地的特点来种植。如果田里长了杂草,我们要勤劳地及时把它们割掉,不要等到它们长得太多,遮住了视线才去割,那时候就晚了。在没有杂草的时候,春天要翻松土壤,不等雨水来临就先润湿土地。这些话,人前人后都要记住,不要忘记。书上虽然有很多知识,但耕种的人更清楚实际操作。二十四节气中包含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要仔细观察。农民要观察田间的情况,出门时要注意散播谷物。书上的知识虽然不多,但实际做起来总是不够的。只有在田间学习,才能真正做到自给自足。
当我来到农田玩耍时,我才真正了解了这里的景象。这里连稻草人都没有,只有田蛙在呱呱叫。现在的山村农民,很多田地都荒废了,只能看到牛和牛粪,农民们似乎很悠闲地在闲逛。只剩下一小块地还在种植瓜菜。如果不是为了建设风景区,可能连这点田地和山林都会荒废。人们虽然勤劳却不深思,或者深思却不努力学习。农田和园林的景象一片混乱,院子和山林的景色也显得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