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南洋新气象(1 / 2)

再说王衍爵,从万历帝那里,知道琉球之事后,立即让上海的十四去打探情况。</p>

一个月之后,十四亲自从大陈岛回来,到北京向王衍爵汇报:“公子,小人在大陈岛见了汪管事,他说,琉球的信使没有在大陈岛停留,他们在海上,也没有截获过信使,估计是漏过了。</p>

但是,近两个月来,琉球那边确实没有商船过来,汪管事还以为,那边的商船往大员岛上去了。</p>

小人去说明情况后,汪管事已经派人往琉球打探消息,详细的情况,还要等一段时间。”</p>

大海那么宽广,汪海的巡海船没遇到琉球信使,也很正常。</p>

舜华在旁边,正在翻看十四带回来的其他消息,这些消息本来是一月一送,十四过去,就一起带回来了。</p>

“西班牙人又来谈判,想在马尼拉租一块地,建中转站?”王衍爵随手批道:鉴于他们恶劣的历史表现,不允许,只允许他们的船只停靠和交易,按规矩交税。</p>

西方殖民者的一贯做法,就是先借(买、租)一块地,建造城堡,然后驻军,凭借坚船利炮,征服当地人,进而掠夺当地资源,奴役当地人民。</p>

南洋诸岛,越来越多的汉人自治会成立,带领当地人种粮食、种甘蔗,采香料,还带领当地人,抵抗西方人的占领。</p>

南洋诸岛,成了大明的殖民地,西方殖民者们,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地获取一块土地来建造城堡。</p>

“汉人数量,还是太少,”舜华指着一组数据说,“汉人十二人,当地人五百四十三人,差距太大。”</p>

十四在桌子上的南洋地图上,指着一个小黑点说:“袁小姐说的是这个岛,这十二个汉人,是去年从大陆过去的,租了这座方圆三十里的岛,雇用这几百个当地人,为他们种地。”</p>

“这是刚去南洋,没经历过危险,这些人如此大胆,是从哪里过去的?”舜华问。</p>

十四十五,一直在负责往南洋移民,对这种一去就租一座岛的人物,印象比较深刻。</p>

他说:“这人,公子和袁小姐都认识,是镇江码头的甘来甘老板,他带着十名护卫,一名会计,他们用的是迅雷铳。”</p>

王衍爵和舜华对视一眼,长江装卸“明”字辈的大佬,已经开始出海了。</p>

“这样的人数比例,还是太危险,”舜华在自己的备忘录上记上一笔,对十四说,“下来,你记得提醒他们。”</p>

十四也在自己的本子上,把这事记下来。</p>

王衍爵拿起另一份消息:“这个月建了两所学校?汪年是不打算回来了?”</p>

这三年来,汪年在汉人自治会的协助下,在南洋诸岛上,建立了三十多所学校,这些学校有大有小,大的有两百多位学生,小的,只有十来人。</p>

南京国子监的那帮同年,被他拐去不少,还有许多久试不中,把家业败光,生活无着的读书人,也跑去南洋做先生。</p>

南洋公司的政策,凡是做先生的,一人去,分一百亩地,家属去,不管男女,连老太太,也是一人一百亩地,在南洋,人人平等,分地不论老弱妇孺。</p>

有穷秀才,把一家大小五六口人,都带去南洋,一去就成了小地主,所以,即使只有几个学生,也有读书人愿意去。</p>

随着读书人去的越来越多,学校的建设,也越来越快。</p>

“汪公子还想把家小接过去呢,据说是汪大老爷不答应,要让他回来打理家业。”十四长期充当汪年与家里联系的信使,对他的情况,十分了解。</p>

“汪公子这几年辛苦了,应该奖励他一座岛。”舜华说,“没想到,他那样一个锦绣堆里长大的人,已经在南洋待三年了。”</p>

“说的是,”王衍爵的手指,在南洋地图上划来划去,对十四说,“你让小七和施二姐留意着,看哪座岛好,给大年留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