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华见太后的右手边,立着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脸色苍白,眼神躲闪,显然极不习惯见外人。</p>
舜华大大方方地向她行礼,她几乎要躲到太后的背后去了,又怕太后生气,浑身不自在的样子,舜华在乡下也没见过这样的女孩子。</p>
行礼过后,舜华拿出带来的礼物,给李太后的,是一块足有一斤的极品龙涎香,一打开盒子,满室飘香。</p>
“这可是稀罕物,”李太后说,“前两年,大皇子出阁读书,内造监想买一点龙涎香制蜡烛,找了半年,才买到几两。”</p>
“这是南京的海客带回来的,听说这龙涎香漂浮在海上,当地人打渔的时候,偶尔会捡到,海客们带回来,民女也是机缘巧合才得到。</p>
想着太后这里,什么没有?这香料是海外来的,图个新奇吧。”</p>
李太后连连点头:“这孩子,有心了,肖嬷嬷,快帮本宫收起来。”</p>
舜华打开另一个盒子,拿出一副老花眼镜来,这是舜华在打制望远镜的时候,让师傅磨的,然后又拿到珠宝店,让师傅打了一副铜制镜框,把镜片镶了进去,看起来相当精美。</p>
她举出眼镜,对太后说:“这个,民女叫他眼镜,也是海外传来的,年纪大的人,戴上它,看人识物,更清楚一些。”</p>
太后接过来,按舜华的指点,把眼镜戴上,左看看右瞧瞧,惊喜地说:“还别说,戴上这‘眼镜’啊,这衣服上纺织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呢。”</p>
这是一副四百度左右的老花镜,一船的老年人,都能戴。</p>
“戴上这眼镜看书,能看得更清楚呢。”舜华翻开一册书,递到李太后的面前,“太后看看是不是?”</p>
李太后拿着书,远远近近地对比,选了一个合适的距离,点点头,笑容满面地说:“这个眼镜啊,哀家太喜欢了,袁小姐是个实诚人,送的礼物,十分适用,可见是用了心的。”</p>
舜华送给恭妃的,是一匣子大大小小的绿宝石,每一颗都通透碧绿,在灯光下闪着幽光。</p>
“这个,也是海外来的,送给恭妃娘娘赏人吧。”</p>
王恭妃还没说话呢,太后就说:“这么好的宝石,足够打一套大头面了,回头交给内造监,让他们为你打一套大头面。”</p>
王恭妃十分欢喜,她平日不受宠,万历皇帝的赏赐很少,连日常的用度,还需要王安不时地接济,要是有一套大头面,她在家宴的时候,也能为大皇子长长脸。</p>
送朱轩嫄的,是一匣子珍珠,还有皇家印书馆印刷的三百千、《算术》、《笠翁对韵》等书籍。</p>
“好了,坐下说说话吧,”太后说,“袁小姐,你们村子里,女人们闲暇时,都做什么呢?”</p>
“乡下的女子,农忙的时候,要上山做农活,不上山的时候,就在家里纺纱织布,缝制一家大小的衣衫鞋袜,一年到头,都没有空闲的时候呢。”</p>
“袁小姐在家也是这样?”太后看她的样子,不像是闺阁中的娴静女子。</p>
“民女不是,”舜华老老实实地说,“民女家种了一片茉莉花,民女的阿公,是位炒茶师傅,他用茉莉花和炒青茶,制作出了茉莉花茶,民女卖茶,供养一家人。”</p>
太后反应过来了:“原来,进贡的茉莉花茶,就是你家产的啊,嗯,不错,哀家也爱喝这清香扑鼻的花茶。”</p>
东拉西扯了半天,舜华发现,太后真的是请她进宫来聊天的,太后,王恭妃,把她们感兴趣的,关于民间女子的话题,一个个都拿出来问了个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