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没钱(1 / 2)

舜华到来,对慧娘的布置,果然非常满意:“阿姐一个人,住个小院子就行,你们还费心收拾,有心了。”</p>

慧娘见她身边,只有一个立春,又拨了一个粗使婆子,负责院子里的洒扫,舜华也心安理得地接受,并无二话。</p>

秉哲兄弟见阿姐到来,都十分开心,争着向阿姐汇报自己半年来的工作,想听听阿姐的意见。</p>

秉哲授翰林院编修,在前三满院走,探花多如狗的翰林院,多的是待了十多年的老人,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辈,还处在端茶倒水的阶段,没什么成绩可言。</p>

秉辰见阿哥讲完,忙把自己做的方案递给阿姐:“这是小弟写的方案,已经和阿哥讨论好几次了,也给先生看过,总觉得不如意,阿姐快帮小弟看看。”</p>

舜华接过来,首先看那几个机构名称:“文院……嗯,不够全面;学科院……不够响亮,既然是研究各门学科的机构,不如就叫‘研究院’吧。”</p>

舜华直接把后世的名称拿来用:“研究院下面,可以开设天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等等学科的研究和应用。”</p>

因缘际会,秉辰既然有机会,走学术这条路,舜华不介意点燃科技树,让大明这个东方帝国焕发新机,避免后世三百年的沉沦。</p>

虽然她不是全能的,但是,经过后世知识爆炸的洗礼,她总能给探索中的人们,指一个方向,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p>

她教秉辰画了一个组织架构图,归纳了一下,各个组织的研究方向,再把秉辰已经做好的方案,经过修改,以组织架构图为骨架串连起来,形成了一本完整的建院方案。</p>

秉辰的方案交上去,万历帝十分满意,交给内阁,找各部的尚书,讨论执行方案。</p>

会议在内阁的议事堂举行,首辅王锡爵主持会议。</p>

大明内忧外患,西南和朝鲜的两处战场,消耗了无数的钱粮,目前还看不到胜利的曙光。</p>

国内灾害不断,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瘟疫,灾害发生后,朝廷的赈济,总是杯水车薪,土地被豪强侵占,缴税的自由民越来越少。</p>

作为首辅,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他第一时间主持召开这场讨论会。</p>

希望真的如陛下希望的那样,这个研究院,能造出更犀利的武器,在南海上抢回更多的财富,缓解大明的财政困难。</p>

王锡爵先发言:“各位在二十天前的经筵上,都听到了翰林院庶吉士袁秉辰的发言,利玛窦先生传播的西方知识,我东方自古就有。</p>

陛下听了,就想成立这么一个机构,来整理、研究老祖宗们传下来的知识,为大明所用。</p>

这一份,就是袁秉辰撰写的建院方案,大家来讨论它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来执行。”</p>

礼部沈一贯首先发言:“整理典籍,研究各项学科,翰林院就可以做了,何必还要另外设置一个机构?大明的冗官还不多吗?</p>

我的建议是,把这个研究完的各个项目,下发到翰林院去,让各位翰林做去。”</p>

沈一贯马上就要入阁,礼部左侍郎沈鲤,就要转正成为礼部侍郎,二人正在进行工作交接,他今天也参加了会议。</p>

他与沈一贯不对付,第一时间就站出来反对:“翰林院是人才储备库,让未来的阁臣和部堂,去研究如何种出高产的水稻?是浪费人才!”</p>

兵部左侍郎李桢,深感大明兵器落后,让战争屡拖不绝,他说:“也不能全都归到翰林院,至少火器这块,要归到兵部来,一来,兵部已经有这方面的基础,二来,翰林们确实不适合研究兵器。”</p>

工部左侍郎吴承南,好不容易得到“署本部印务”的机会,成为代尚书,巴不得做出点成绩来,好把前面那个“代”字去掉。</p>

他说:“这方案上,水利、建筑、机械、采矿、冶金,这些项目,都应该归到工部管辖,跟兵部一样,工部也有这些基础,本官看,这方案上所谓的研究,也只是作一些优化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