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岁月,冬天与秋天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谁也感觉不出冬天是什么时候来的。
村民都说,山里没有秋天,夏天一过完,就是冬天了。
沈文杰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秋天雨多,在蒿草坪,只要一下雨,就会感到如冬季一般,连空气都是冷飕飕,湿漉漉的。
即使有秋天,也还没过完,感觉冬天就来了。
宁龄为沈文杰织了一件新毛衣,沈文杰早早地就拿出来穿上,每天早晨都起来爬山。
气温似乎一下子就低了下来,风吹在脸上,也有了强烈的寒意。
树木都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直挺挺地刺向冰冷湛蓝的天空。
偶尔会有一只乌鸦从远处飞来,嘶叫两声后,悄无声息地停在枝干上,远远看去,就像戴了一顶黑色的草帽。
背阴的山箐里已开始结冰,山石草木也透着深深的冷意。
村里的道路和村子周围的地里都蒙上了一层白霜,早上太阳出来,山野便笼罩在一片白雾之中。
一股股热气从人们嘴里呼出来,顷刻就无影无踪了。
蒿草坪真正的冬天到来了。
为了照顾路远的学生,学校把早晨上课的时间从原来的九点过十五改成了十点。
跟原来一样,学校仍然是每天连续上五节课。
但课间休息时间从原来的十五分钟改成了十分钟,下午两点半放学。
沈文杰觉得现在的作息时间,跟自己的生活节奏更合拍。
十点钟才上课,晚上写作即使熬到十一二点也不愁起不来,下午睡上一个小时的午觉,也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书写作。
沈文杰和何东还开了两块地,种了些菜。
虽然冬天菜长得慢,但每天看到绿色的青菜白菜韭菜蒜苗在地里顶着寒霜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两人的心情都十分愉悦。
有些学生因为离学校太远,却仍然很早就得出门,才能在十点以前赶到学校。
听这些学生说,他们每天七点半就得上路,出门时天一般都还没亮开,路看不太清楚,得带上一枝火把。
要是再过一段时间,天亮得更晚,每天甚至需要两枝火把。
沈文杰听得有些心疼,一下子就想起了王小凤家的情形。
他不禁连连感叹,默默地想,这老百姓真是不容易呀。
特别是山区的老百姓,吃的,了、住的、穿的,生产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教育条件等等,都还这样差。
而百姓,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石。
又想,自己除了教好学生,多为山村培养几个人才外,一定要利用现在的机会,多接触这些最贫穷,最艰苦的基层群众,认真体验他们的生活,掌握他们的思想。
他想着,等今后写作功底扎实了,条件成熟了,就好好写写山区的世界。
有了这样的想法,沈文杰觉得日子充实了许多。
他把收集到的素材都精心整理好,保存在笔记本里,不时拿出来翻看,幻想着有一天,用手中之笔,写出山区人民最真实的生活。
这天早晨,沈文杰正在被子里构思一首诗,门突然被敲响了。
接着,一个学生焦急地在外面喊到:“沈老师,不好了,杨志军的脚出血了。”
沈文杰赶紧爬起来,穿上衣服,飞快地跑过去打开门,问:“怎么回事?杨志军的脚怎么会出血?他在哪里?”
敲门的学生有些紧张,慌乱地说:“杨志军的脚,早上来上学的时候,在路上,被一块碎石片划开了,流了好多血。他,他在教室里。”
沈文杰吃了一惊,立即转身回到桌前,一把拉开抽屉,拿出装着酒精棉球的小玻璃瓶。
然后,他又拿上药膏和一卷药用纱布,飞快地向教室冲去。
杨志军坐在凳子上,痛苦地咬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