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五的大阅安排在羽林军大营校场进行,羽林军是保卫皇室的禁军,现任统领是大将军崔勘,出身崔氏家族,是现任家主崔洵的二弟,再加上三弟崔度,人称崔氏三杰,崔氏是一个神秘的家族,族人都很低调,名气远不如裴氏,祖上崔杰是高祖的牙军统领,也未曾立下什么大功,可也不知什么原因,历经三朝都有人担任要职,深得信任,特别是羽林军统领一直由崔氏担任。
羽林军满额一万,但被一减再减,现在只有六千余人,可全是骑兵,皆出身望族,个个人高马大,衣甲鲜明,仪表堂堂,装备的都是骑槊和反曲复合强弓,那可不是几乎一次性的便宜骑矛,这些就得有上百万贯了,还不包括马匹等的费用,圣上每年都从自己的内库中拿钱给他们发饷,这样加上兵部的,一直领着双份的军饷,但几十年来却从未上过战场,实在是一个美差。
在永安一直流传着在羽林军内部有一支叫作骠骑卫的牙军,数量不详,据传只有持圣上的虎符才能调动,可一直不能证实,就连骠骑卫这个名字都是一个醉酒的羽林军都尉无意中说出来的,而那个醉酒的都尉就再也没有出现。
文帝因身体原因依然未能出席,由太子殿下主持大阅,此次大阅相隔上一次已三十余年,那一次是文帝陛下登基,可见大阅实在是一件盛事,三位亲王和长公主明曦贯甲参阅,就连未成年的皇子和公主们也盛装出席,太子认为之前燕朔军镇惨败急需提升士气,因此力排众议安排了此次大阅。
太子殿下励精图治,只短短二月,燕朔军镇已初具规模,府兵统领仍由王前担任,新招府兵二万,骑军统领尚未任命,预计员额八千。
诸王皆带来了准备编入燕朔军镇的骑军,齐王的二千相对齐整,其余二王都不足二千,马匹和兵器也不勘使用。
刘锐的手下现在有一千人了,他让王禀接替了他的位置,又提拔刘石和陈宝担任了校尉,他抽调了十人充当自己的亲卫,准备让刘冲伤好后,担任什长,他只有二天时间来考察其余那八百人,自是比不上自己那二百人,他准备从二百人中抽调一些人担任什长、伍长,没有办法,只能用加强训练来弥补,好在军官们已有了带兵的经验,他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人就会改头换面。
太子指定刘锐那一千人走在受阅的前面,陈宝手持军旗走在最前,接着是刘锐举着雪亮的马刀,后面跟着王禀,再后面裴林和刘石率部通过,人人皮肤黝黑,但眼含杀气,不敢直视。
从永安招募的这二千人毕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还经过了将近二个月训练,太子也关注有加,无论军容和队列都比进京的骑军要高出一截。
检阅台上,太子殿下虽面带笑容,可心中气恼,恼恨三王所带骑军应付了事,心想几人有封国依仗,一向不把他放在眼里,嚣张跋扈,朝廷政令在三藩几不能通行,可如今我已太子监国,尔等还敢如此,我定要你们好看。
他时不时地看看坐在旁边的齐王,意味深长,齐王虽已久疏战阵,但毕竟熟知军旅,看那王禀手下的二百人,竟有虎狼之气,他忙向身旁幕僚询问,得知王禀出身王氏家族,不禁心想京城卧虎藏龙、才俊辈出。
他向太子拱了拱手:“王兄,我手下有一人叫郑元,箭术马马虎虎,可否让他助兴?”
太子笑了笑,“好啊。”
齐王命人传令下去,一骑跃出,向着场地中央驰去,那里有三块箭靶,这骑手距离箭靶五十步高速驶过,连番射出三支长箭,皆中红心,一时彩声如雷,叫好声不绝,那骑手正是齐王帐下大将军郑元,他也很是高兴,高举双臂,得意洋洋,缓催坐骑,准备绕场一周,以示谢意,突然他感到头部剧震,一支羽箭竟插在了他的头盔之上!
这场景实是滑稽,众人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笑,太子也大笑不止,偏又不知这箭是谁人射出,郑元羞愧难当,恨不得一死了之。
刘锐却看到这箭是裴林射出,知道他见不得郑元出尽风头,只是郑元尴尬不止,众人又指指点点,心中不忍,催马来到郑元跟前,他摘下头盔,说道:“此地天气乍暖还寒,下官见将军头盔不能保暖,如不嫌弃,想请将军收下此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