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润在考场里,还暗自盘算着接下来两日要如何待在家里吃喝玩乐,颐指气使。</p>
可实际上。</p>
他前脚进了家门吃完饭,后脚就开始收拾笔墨纸砚。</p>
该回府学销假了!</p>
府学不允许学子轻易请假,更不能随意出入。</p>
参加科举考试除外。</p>
乡试从八月初八一直考到八月十六,为了准备乡试,苏润已经请了半个月的假期。</p>
按照惯例,发榜还得十日左右。</p>
苏润自然不可能干等着。</p>
在家里学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舒服是舒服,可没有教谕指点,无法得到指点与反馈,终究对进境无益。</p>
有‘回府学’想法的,也不是苏润一个人。</p>
玉泉六子经过这两年无话不谈和形影不离的生活,默契早已形成。</p>
有些话,不用说,大家都明白。</p>
有些事,不用提,大家都会做。</p>
所以,徐鼎、张世等人先后从考场出来,回到家里稍作休息后,就开始收拾回府学要带的东西。</p>
梁玉也是一样。</p>
文章作完,答得是好是坏,自己心里都有数。</p>
考都考完了。</p>
别说看榜,他就是去太子的长生牌那儿磕一百个响头,也没什么用了。</p>
与其在家里待着焦虑,还不如早些回学府内卷。</p>
对此,梁父既骄傲又不舍。</p>
自从儿子去了府学,梁父一个月内,跟儿子相处的时间,加起来都不可能到两天。</p>
有时候实在是想儿子了,他还会带着梁母一起去府学墙外给儿子送饭。</p>
虽然按理说,去了也见不到儿子。</p>
但梁父不一样,他偶尔会扒个墙头,跟儿子面对面聊几句。</p>
此刻,见儿子刚吃完饭,就急吼吼要从家里飞出去。</p>
梁父忍不住挽留:</p>
“璨之,发榜还有几日,不再等等吗?”</p>
理解归理解,不舍的也是真的。</p>
梁玉指挥六顺、八方收拾行李的动作一滞。</p>
他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原也无忧无虑,没什么理想抱负。</p>
在‘最不成器’的那几年,梁玉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个好儿子,承欢膝下。</p>
但这两年又是读书,又是赈灾,又是处理政务,璨之也成长很多。</p>
梁玉站在梁父身前,举着扇子给梁父扇风,还嘴甜得很:</p>
“爹爹,儿在府学也会很想爹爹和娘亲的!”</p>
“放榜就辛苦爹爹帮儿看着点。”</p>
“儿也是想早些考完科举。”</p>
“若是顺利,再有半年,儿不仅不用天天读书,而且还可以日日陪着爹爹!”</p>
“到时候,我们梁家还可以搬去京城,爹爹对列祖列宗也有个交代!”</p>
……</p>
梁玉将自己的宏图大志告诉给爹爹。</p>
还一点不心虚的给他爹画了个长达半年,一百八十天,两千一百六十个时辰的大饼。</p>
以往多是梁父哄儿子。</p>
这次反过来,让梁父新奇之余,也老怀甚慰的感慨:</p>
“璨之终于长大了!”</p>
梁玉哄好爹爹,司彦、徐鼎四人也和程介道完了别。</p>
“夫子放心,学生等定然不负所望!”</p>
他们回不去玉泉,倒是程介这个夫子,几个月来一趟,几个月来一趟,跟探亲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