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宁背一世之骂名(1 / 2)

张教谕上来就直接抛出了题目,这让玉泉六子有种做题的错觉。</p>

六人齐齐动笔,将题目写了下来。</p>

而其余学子深思过后,已然争论起来。</p>

讲堂内加上轩廊外,总计六、七十名学生,立时分成了两派:</p>

一派主战,一派主和。</p>

双方辩驳到激动之处,纷纷站起身来,唾沫横飞,指尖相向,什么风度气度都不要了,一心只想压倒对面。</p>

苏润六人没有轻易站队,反而默契的观察起来,认真听两边的论调。</p>

论点总结归拢起来,只有两个:</p>

主和派以孔楼、萧均为首,认为开战祸国伤民;</p>

为此,孔楼还拿出了岁入(朝廷一年的收入)数据作为支撑。</p>

主战派以周年为首,认为和亲有损国威。</p>

周年主张一口气将敌国打垮打服。</p>

他同样拿出了这些年边境驻守大军的军用支出和牺牲的士卒数据。</p>

倒是一直以笑脸示人的向波,极力主张开战,面色肃然,让苏润有些另眼相看。</p>

六人听了个大概后,也按照自己的意愿加入了辩论中。</p>

不知是不是上次对战恶民留下了好战的后遗症,六人竟然不约而同主战。</p>

苏润最先反驳了一名学子‘以和为贵,休养生息’的论述:</p>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p>

“自唐乱之后,五代十国,至今战乱百年,民不聊生。”</p>

“我大炎先后三位帝王励精图治,不说国富民强,也算是颇有积累。”</p>

“休养生息百年,我们以和为贵,关外蛮夷却变本加厉!”</p>

“大争之世,不战不打就是死路一条!”</p>

“此时不开战,更待何时?”</p>

对面学子很快反驳回来:</p>

“谬论!”</p>

“今我大炎国家安定,欣欣向荣,边境区区小战,何必大动干戈?”</p>

“唐代陆贽有言:黩武穷兵之长乱,如急征重敛之剿财。”</p>

“开战说的轻巧,但却要耗尽国库积累,加剧百姓负担,只为些许蛮夷,如何值得?”</p>

周年正要开口,却见苏润不甘示弱道:</p>

“错!”</p>

“和平只在大军攻伐之境,倘若我大炎已经一统江山,如今边境何来战事?”</p>

“宁背一世之骂名,也要创立万世之太平。”</p>

“唯剑指的方向,才是百姓能生存下去的家乡。”</p>

“一时之损与百代之丰相比,根本不值一提!”</p>

众人本来是在争论与大蕃一战应不应该打。</p>

但苏润这话一出,直接升华到了统一天下,天下太平的宏愿上。</p>

周年当即叫好。</p>

对面也有不少学子倒戈到了苏润这头。</p>

见势不对,孔楼提出了‘先礼后兵,徐徐图之’的论点。</p>

萧均也主张要先以外交手段维持太平,趁机富国强兵,待时机成熟,方可统一天下。</p>

墙头草,随风倒。</p>

不少草又被风刮了回去。</p>

苏润完全不在乎杂草,张嘴就反击:</p>

“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p>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p>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