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算了,事到临头再说吧。</p>
今儿就是不睡了,也于事无补。”</p>
杨福平赞同的点点头,胳膊拧不过大腿,事出来再说吧。</p>
俩事儿说的都是长远。</p>
眼巴前还有个事儿要解决,杨福平问道:“林老师,咱们家这回换了多少新币?”</p>
林老师去看媳妇。</p>
吕婶子挽下头发想了下:“官面儿上跟私底下加一起,换了四五千,怎么了?福平你要用钱,多少你说个数!”</p>
杨福平笑道:“别人不知道,婶子你还不知道吗?</p>
一个冬天光暖房的红莓果都分给我们家百十块大洋。</p>
这才过去几天,借钱是不可能借钱,我就是想问下,换的新币,你们预备存银行吗?”</p>
林老师犹豫下点头:“是有这个想法。刚开始也犹豫存还是不存。毕竟是新政府,还是新成立的银行。</p>
钱要是在手边儿上,万一有个什么突然涨价,还能抢个时间差挽回下损失。</p>
可要存进银行里,等取出来,估计又变成纸了。</p>
这不这两天学校老师,有去银行存钱的,回来提起来个事儿。</p>
我就早说这么一半天儿的,明儿估计大家都知道了。</p>
说是银行推出来一种叫折实储蓄的业务。</p>
什么叫折实储蓄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你这个月存了100块钱,能买多少的面粉,如果月底市场上的物价变了,买同样多的面粉涨到了150块钱,那么到了月底你取钱的时候,还可以取出来150块钱。</p>
折实储蓄是以通粉1斤,玉米面1斤,五福布1尺三种定量的物价为1标准实物单位,每日挂牌公布。</p>
这样的话你的钱在银行是不会受到损失的,而如果拿在自己手里,钱是会贬值的。</p>
存的是折实单位,而不是钱。”</p>
杨福平问的仔细,听完之后赞叹道:“这个法子好,这样省得发了发了工资以后就赶快去采购物资,只买需要的,其他钱存成这个折实储蓄就行了。”</p>
林老师点头:“我跟你婶子也这么想的。对了福平,你们东家现如今一个月给开多少新币?””</p>
杨福平直摇头:“三月还没过完呢,得四月初才知道。</p>
我听老钱说,要么发粮食,要么发钱!估计顶天了几百块钱。”</p>
(该数据是推测出来的,民国时期,北大的助教月薪大约在100-160块大洋左右,而商铺小管事儿的月薪大约二十到四十块大洋;1949年3月入职北大的一名助教,发放新人民币的月薪6000元,以此比例折算!)</p>
林老师咂舌:“不少了,现如今的物价,你跟福安俩人的工钱,够一家子嚼用了!我们学校说是发小米,我这个工龄,一个月也就不到二百斤小米,等发下来,还得想法换成玉米面儿。</p>
别的不说,总比发纸票子拿手里踏实!”</p>
三人一起咧嘴笑,这是被法币跟金圆券给吓的不轻。</p>
杨福平看着天色渐晚,又聊了两句,适时的提出告辞。</p>
今儿晚上,月亮没那么圆,可一点儿也不耽误照亮。</p>
林老师探头看着杨福平进了家门,这才关门回屋。</p>
回家躺到炕上,杨福平脑子里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冲击着,一时半会儿的难以入眠。</p>
身旁睡的呼呼的两个小崽儿,还有一旁发出细细齁声的媳妇。</p>
仿佛成了一张滤网,过滤了纷杂世事,让杨福平慢慢的进入了梦乡。</p>
喜欢活在民国当顺民请大家收藏:()活在民国当顺民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