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金銮殿早朝。</p>
"陛下,臣有本奏!"户部侍郎赵德言手持玉笏出列,"听闻陛下欲推广所谓占城稻,此事万万不可啊!"</p>
张无忌眯起眼睛:"赵爱卿何出此言?"</p>
"《周礼》有云:'种谷必因其地宜'。"赵德言抖着花白胡子,"我华夏自有嘉禾,何须蛮夷之种?况且贸然更替粮种,若遇灾年,恐酿成大祸啊!"</p>
殿中响起一片附和之声。张无忌注意到,这些反对的大臣多半与江南粮商有姻亲关系。</p>
工部尚书徐光启突然出列:"臣有异议。臣亲自查验过试验田,占城稻抗旱抗涝,实乃利国利民之良种!"</p>
"徐大人此言差矣。"</p>
礼部侍郎冷笑,"祖宗之法不可变。若人人都学陛下亲事农耕,士农工商的体统何在?"</p>
争论持续到日影西斜。</p>
张无忌摩挲着龙椅扶手上雕琢的稻穗纹样,忽然想起离京前小荷说的话:"稻子才不管什么体统呢,给它阳光雨露,它就还你满仓粮食。"</p>
"够了。"</p>
他抬手止住争吵,"传朕旨意:在江浙、湖广设十大育种场,由常遇春督建;选拔农家子弟百人入国子监农科学习;免试授予精于农事者'劝农使'官职。"</p>
赵德言脸色铁青:"陛下!这是要动摇国本啊!"</p>
"国本?"张无忌站起身,玄色龙袍上的金线在夕阳下灼灼生辉,"让百姓吃饱饭,才是最大的国本!退朝!"</p>
回到乾清宫,张无忌发现小荷正在偏殿等他。</p>
少女换上了干净的棉布衣裙,正笨拙地跟着宫女学行礼。</p>
"免礼。"他示意宫女退下,从案头取出一卷地图,"来看看,这些红圈是朕规划的育种场位置。"</p>
小荷凑近地图,发梢带着皂角的清香。她突然指着太湖沿岸:"这里不行,夏末多台风,会毁了秧苗。"</p>
张无忌挑眉:"你怎知道?"</p>
"我舅舅住在吴县呀。"她眼睛亮晶晶的,"去年台风来的时候,他们村的稻田全倒了,但山坡上的芋头没事。"</p>
窗外传来更鼓声。</p>
张无忌若有所思地卷起地图:"明日随朕去趟户部,朕要看看近十年的灾荒记录。"</p>
此刻的赵府密室中,烛火摇曳。赵德言将密信递给黑衣人:"速将此信送至扬州林员外手中。记住,若被锦衣卫截获"</p>
黑衣人将信笺吞入口中,翻身跃出窗外。</p>
月光照亮了赵德言阴鸷的面容——那些靠粮价牟利的世家大族,绝不会轻易放弃嘴边的肥肉。</p>
月光如水,洒在乾清宫的琉璃瓦上。张无忌负手立于窗前,指尖轻叩窗棂。</p>
小荷已由宫女引去偏殿安歇,殿内只余更漏声声。</p>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求见。"太监轻声禀报。</p>
"宣。"</p>
铁塔般的汉子大步进殿,单膝跪地:"启禀陛下,赵府确有异动。一刻钟前,有黑衣人自后墙翻出,轻功极佳,属下已派人追踪。"</p>
张无忌眼中寒光一闪:"继续盯着,不要打草惊蛇。另派一队人马,暗中保护徐光启大人。"</p>
锦衣卫退下,张无忌从暗格取出一卷竹简。</p>
这是锦衣卫整理的江南世家关系图,密密麻麻的红线如蛛网般交织。</p>
他的手指停在"林"字上——扬州林氏,掌控漕运三十余年,去岁粮价暴涨时,其库中陈米可支应三军半年之需。</p>
"来人,备便服。朕要夜访户部。"</p>
子时的户部衙门静得出奇。</p>
张无忌挥退随从,独自举灯穿行于档案架间。尘封的卷宗记载着触目惊心的数字:隆武三年,吴县水患,饿殍三千;隆武五年,两浙大旱,易子而食而同年江南粮商的利润,竟比太平年景翻了五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