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粮食是价值创造的开端(2 / 2)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历史不是爽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一旦粮食不能自给,国家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就无从谈起。你可以进口芯片,但不能进口口粮;你可以技术封锁,但不能饥饿对抗。</p>

农业体系的稳定不是“传统保守主义”的表现,而是现代国家逻辑的核心。正因如此,农民的劳动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战略的基础”。对农业的轻视,是对整个国体的轻视;对农民的压榨,是对文明自身根基的掏空。</p>

价值创造者为何总被遗忘?为什么农民不被当作价值的主角?因为他们的劳动被系统性遮蔽了。他们创造价值,却从不掌握分配权;他们维持社会,却被叙事系统边缘化。在影视作品、主流文学、政策话语里,农民的劳动是背景、是苦难、是“落后待扶持对象”,但从不是主角、不是英雄。</p>

劳动价值一旦被“隐形化”,就会变成无声的剥削。这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公:你依赖他们,但不尊重他们;你从他们的成果中盈利,却不承认他们是起点。</p>

价值观是被建构的,而现代意识形态中刻意遮蔽了农业劳动的真实地位。被剥夺的不只是经济权利,更是文化话语与自我认同。一个社会若连“谁在养活我们”都说不清,那它就根本不懂什么是正义。</p>

土地不是资源,是价值的母体。土地在现代社会被金融化为“不动产”“资产”“投资品”,但这种看法是对土地本质的彻底误读。土地从不是一块可被量化估值的“物”,它是生产的场域,是生命循环的根,是价值本身的发生器。</p>

没有土地,不存在农业;没有农业,不存在生产;没有生产,不存在价值。地价高低不过是交换体系的浮动,而土地本身的意义,在于它连接了人、自然、时间与粮食的系统。</p>

当一个社会不再尊重土地的使用价值,而只看它的交换价值时,价值体系本身就崩塌了。那时你看到的繁华,是空中楼阁;你看到的财富,是脱离了土壤的幻想。</p>

我们常常将“高科技”“金融”“ai”“管理学”视为文明的先进代表,而将“种地”“耕田”“务农”视为“原始”“退化”“低效”。这种认知是文明的自我误导。</p>

农业是最早的人类技术综合体,它包含对节气的理解、对土壤的掌握、对气候的推断、对水源的规划。现代科学的发展根基之一,就是对农业现象的系统总结。</p>

农业劳动不仅仅是“低端劳动力”,更是“生物知识的实践者”“生态系统的调节者”“技术系统的连续执行者”。现代农业科技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经验,其精度与稳定性高度依赖人类智慧。</p>

所以,农业不是人类落后的表现,而是文明成熟度的一种高度体现。</p>

一切荣耀、一切财富,最终都要归于农民的劳动。</p>

从王朝兴替到现代国家,从帝王将相到资本巨头,所有看似光辉的人物与制度,最终都必须回到最基础的问题:你吃的粮食是谁种的?你活着,是谁在支撑?</p>

每一块砖,每一碗饭,每一寸布,每一滴油的背后,都是一位劳动者的时间与生命。而在所有劳动者之中,农民的劳动,是最连续的、最古老的、最沉重的、也最被忽视的。</p>

我们可以讨论金融的效率、科技的革新、制度的演进,但不能忘记,所有这些变化必须建立在“人活得下去”的前提上。而让人活下去的,不是算法、不是数字,而是那一粒粒粮食,那一锄一镰的劳作。</p>

一切价值,皆由劳动而生;一切劳动之源,始于土地与粮食。</p>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历史不是爽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