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何时开始,很多人会天然的认为钱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导致现在的很多领域一切以资本为主,却忽略最本质的东西——劳动。对人的漠视,对劳动的贬低,对资本的谄媚。</p>
一切一切的价值源于人类劳动,而农民种地产生的粮食又是人类价值创造的开端。建国初期农业税撑起了中国工业化的半边天。哪怕到今天,粮食依然是国际市场上和黄金等同的硬通货。</p>
我感觉人类社会所有的发展,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文化发展,追根溯源还是会回归农耕时代的农民劳动。这是价值创造的开端和基础,土地是最原始的生产资料,而农民劳动是撑起一个帝国大厦的基石。</p>
所有财富的起点,不是金银,而是粮食。我们习惯于用“财富”一词指代金银财宝、纸币房产、金融账户,甚至是数据和股权。但这类“财富”不过是符号或交换媒介,其本身不具备生产性。真正能维系人类生命与社会运行的,是粮食,是农民,是种地。</p>
金子不能吃,股票不能穿,数字资产不能让你熬过寒冬。只有粮食,才能真正支持人的生存,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而粮食从何而来?不是从市场中长出来的,也不是从“算法”中变出来的,而是从农民一锄一镰、一日一耕中生长出来的。</p>
没有粮食,人类社会不可能产生;没有农业劳动,价值就无从谈起。价值的第一推动,不是金融杠杆,不是“战略眼光”,而是最原始、最朴素、最具现实性的土地劳作。</p>
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只是价值的占有形式。《资本论》的根基观点之一是:“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不是资本的附庸,而是资本形成的源头。没有劳动,资本本身就是空壳。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个生产逻辑。</p>
资本不是自然形成的财富,而是劳动成果的积累后被异化为“增殖的工具”。它本质上不是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控制劳动、延长劳动时间、剥夺剩余劳动来实现“自我增值”。</p>
一个资本家不耕地、不织布,他的利润来自何处?来自对工人的剥削。再往前追溯,工厂中的布匹、机器、电力、粮食,从哪里来?其根本来源依旧是农民的耕作、矿工的挖掘、手工业者的体力劳动。这些原始劳动,才是真正的价值源泉。</p>
农业是所有价值体系的根基,是社会运行的最低保障。农业劳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唯一直接创造“生命必要品”的劳动形式。人类社会可以没有娱乐业、没有金融业、没有奢侈品,但不能没有粮食、不能没有土地上的产出。</p>
工业可以因为机械化提高效率,服务业可以因为需求增加而繁荣,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人能吃饱。一个饥饿的社会,没有任何结构可以维系。只要粮食断供,一切文明立即崩塌。</p>
农业作为基础价值的创造形式,其意义从未被真正正视。在现代话语体系中,农民似乎是“落后”“低效”“可被替代”的代表,但实际上,正是他们维系了整个文明的根。种地不光是体力活,它是社会的命脉活。</p>
粮食不是商品的派生物,而是商品化的源起。商品社会以交换为核心,但一切交换行为的最初形态,必须建立在“盈余生产”的前提上。原始社会的人类不可能用“货币”建构经济系统,他们首先必须吃饱。而吃饱的唯一方式,是种出粮食,是狩猎、采集并逐步过渡到农业。</p>
只有当农业生产出现剩余,人口才可能分工,才可能出现工匠、士兵、祭司、统治者。也只有当一部分人“吃饱了”,商品与市场才有可能诞生。</p>
所以,粮食并不是“商品系统”的一个成员,而是整个商品系统的起点。它不是衍生品,而是母体。换句话说,没有农业盈余,就没有社会结构。没有农民种地,就没有价值循环。粮食不是工具,而是文明之本。</p>
所谓“财富增长”,只是劳动力成果的再分配。我们习惯说“社会变得更富了”“gdp更高了”“人均收入增长了”,但真正需要问的问题是:这份“增长”来自哪里?增长的背后,是土地耕作更勤?是机器运行更久?是运输成本更低?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者的劳动更强度化了、时间更延长了、剥夺更隐蔽了。</p>
尤其在农业领域,现代资本常常利用机械化、规模化、“农业金融”来占有土地生产成果,但对农民个体的生存改善却并不显着。资本吃下的是粮食产业链的利润,却不给种地人以合理的回报。</p>
农民不是受益者,而是价值创造者;而所谓的“财富增长”,很多时候只是劳动剩余的更加集中化与资本化。这不是效率的提升,而是占有方式的变化。</p>
粮食安全即国家安全,农业崩塌即社会崩塌。一个国家在战略层面真正不可动摇的,绝不是科技高地,也不是金融霸权,而是粮食的自主供给。所有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控制土地、控制人口”,本质上就是控制粮食生产权。</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