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不要忘记工农人民的贡献(2 / 2)

工匠精神的真正传承者,是一代又一代无名者,中国古代科技并不缺乏发明,而是缺乏“技术体系的社会承接能力”。可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能看到一条绵延不断的技术传承链条——靠的是那些没有名字的手工艺人、作坊匠、泥瓦工、铁匠。</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历史不是爽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这些辉煌的成果不是一个“天才”想出来的,而是数十代匠人摸索、改进、失败、再改的产物。</p>

宋代蔡伦造纸,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在前人经验之上加以改良。活字印刷,不是“石破天惊”,而是木匠在日常印刷操作中寻找替代之法。</p>

制度鼓励创新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让普通工匠有生存的空间、有积累经验的时间、有试错的容错率。可惜的是,这些人常被士人阶层瞧不起,被史书略而不提,但正是他们撑起了整个中国的“技术中国”。</p>

很多人以为古代农民就是种自己的地,吃自己的饭,与国家无关。但事实上,古代中国的农业体系从来不是“封闭型自耕”,而是“税收—征粮—市场—调运”链条中的基础端。</p>

国家要运转,就得有田赋;田赋来源,是农田;耕田的人,是农民。但更深层次的是,这些农民不仅种粮,还得交税、交劳、服役、供国家调拨。他们的田地会被丈量、人口被登记、收成被估算、赋税被规定,几乎没有“自由种植”的空间。</p>

一亩地背后,不只是一个农户的饭碗,而是国家财政的核心块。征粮不准、气候不好、旱涝成灾,都会导致国家收入骤减。“黄册”“鱼鳞图册”制度,就是为了准确掌握农民地亩与产量,更是细致到“哪户种了哪块田,多少亩,收成几何”。</p>

说到底,农民并不是“独立个体”,而是被国家“卷入”治理系统的第一步。</p>

一个王朝的制度之所以运作得起来,不是因为皇帝威望大、将军打仗猛,而是因为普通百姓“愿意相信”这套制度还能用。</p>

每年春耕,农民会先付出再等待收成;每次征粮,民夫会冒雨奔走几百里;每年赋税,百姓会按时缴纳。这些行动,建立在一个基本信念上:国家是个规则共同体,只要我遵守规则,基本不会被欺负。</p>

但一旦这个信任被打破,比如冤案频发、苛税加重、徭役不公、法律不施于贵族,民众对制度的信心崩塌,国家就不再是“治理的共同体”,而是“掠夺的工具”。</p>

而恢复这种信任,代价极其高昂。有时候,需要一代人,甚至一两个王朝才能重建。</p>

治理国家,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制度之间、人与秩序之间的协同。真正稳定的王朝,不靠恐惧维持秩序,而靠人们“愿意配合”。</p>

工人、农民、商人、匠人、苦力、妇女、孩童……他们每天“愿意”起早贪黑,愿意履行义务,愿意在规则中运作,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石。</p>

治理要做的,不是把人民当作“可以安排的资源”,而是当作“自我运作的系统”。只有当人民相信自己“参与其内”,而非“被管在外”,国家才有真正的韧性。</p>

很多王朝的崩溃,源头不是“外敌太强”,而是“人民开始不管”。</p>

赋税、徭役、规制,不能离开“承载能力”,制度设计者往往关注“国家需要多少钱、多少兵、多少工”,却很少问一句:百姓承不承受得起?工人累不累?农民有没有余粮?这就是王朝制度常常“超负荷运行”的根源。</p>

汉末之乱,始于加税;唐中期藩镇割据,与征收失衡相关;明末崇祯无法筹措军饷,是因为前期派征太重、百姓早已不堪重负。历代王朝反复犯的一个错,就是在危机时“向下压”,以为底层永远扛得住。</p>

但人不是机器,承载能力有限。税多了,逃税;徭役重了,逃役;规矩太严,索性不玩。社会一旦进入“自我放弃”状态,国家就是被空心化的外壳。</p>

制度若不能合理规划人民的承载极限,就是“掠夺型体制”,迟早翻车。</p>

历史的主角,从不是写史书的人。历史被记录下来的是帝王将相、宰相名臣,但真正经历历史、推动历史、承受历史的,是人民。每一场变革、每一次政权更替、每一段和平或动乱的时期,最先感知到变化的,是种田的农民、打铁的匠人、推车的苦力、编布的妇女。</p>

如果只写谁登基、谁打赢仗、谁写了法典,那只能看到一层皮。但如果你翻开真正的历史资料、税收台账、户籍簿册、县志方志,你会发现:历史不是由少数人构成的传奇,而是由大多数人铺就的现实。</p>

真正应该进教材、进剧本、进小说的,不只是“谁坐了龙椅”,更应该是“谁拉着这个国家往前走”。</p>

工农不是“配角”,他们是国家的骨架、文明的基础、历史的真正参与者。写历史、讲制度、谈权谋、设天下,若不看见他们的身影,就是空中楼阁。</p>

不要忘记,正是那些流汗的、弯腰的、手起茧子的普通人,让王朝得以存在,让文明得以延续。国家的叙事,不能永远缺他们的名字。</p>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历史不是爽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