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空气仿佛凝固了。天幕之上,文字森然,详细描绘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六月初五,袁崇焕终于动了杀机,在会面之地设下埋伏。毛文龙刚一进入袁崇焕安排好的地点,袁崇焕就将其抓了起来,然后厉声呵斥其不听调遣,又说:“我苦口婆心跟你说了三天,就盼着你能回心转意。谁知道你却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我哪能还容得下你!”
话刚说完,袁崇焕便面向西方恭敬地跪地叩头,神情肃穆而庄重。他双手抱拳高举过头,恳请皇上赐予圣命,准许他下令逮捕毛文龙。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毛文龙却毫无惧色,断然拒绝认罪。只见他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直视着袁崇焕,口中高声辩解道:“我毛文龙忠心耿耿,镇守东江多年,何来这些莫须有的罪名?袁大人如此诬陷于我,究竟是何居心?”
袁崇焕听闻此言,并未动怒,而是面色凝重地开始一一细数毛文龙所犯下的十二条应当被斩首的重罪:专制一方、欺君冒功、跋扈不臣、侵吞粮饷、私通岛夷、擅行任免、劫掠商人、好色诲淫、虐待辽民、谄媚魏阉、掩败为功、观望养寇。
说到此处,袁崇焕稍稍停顿片刻,然后深吸一口气,接着大声说道:“今日我袁崇焕既然敢杀了你毛文龙,就有信心能够收复整个辽东地区,以此来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倘若我无法完成此等重任,愿意献上我的项上人头,以偿你性命!”言罢,全场一片寂静,众人皆被袁崇焕的这番慷慨陈词所震撼。
东江众多将领纷纷跪地磕头,声泪俱下地为毛文龙求情。他们言辞恳切,希望袁崇焕能够网开一面,饶过毛文龙一命。毛文龙本人此时也吓得面如土色,浑身颤抖着不住地向袁崇焕求饶。他涕泗横流,苦苦哀求道:“袁大人啊,念在我多年镇守东江之功,还望您高抬贵手,饶了我这条性命吧……”但袁崇焕丝毫不为所动,他摇了摇头,断然拒绝了毛文龙的请求,挥舞着尚方宝剑,毫不犹豫地斩下了毛文龙的首级。刹那间,鲜血四溅,染红了营帐前的地面。毛文龙那颗曾经高傲的头颅就这样滚落下来,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
看到这里,奉天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他……他怎么敢?!”朱标首先失声,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毛文龙乃朝廷正二品武官,镇守一方,即便有罪,也当锁拿进京,由三法司会审,明正典刑!他袁崇焕虽有尚方宝剑,岂可如此专断擅杀?!还假借圣意,西跪请命,此乃矫诏!”
朱元璋的脸色黑得如同锅底,他的手紧紧抓着龙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尚方宝剑,是他发明的赋予极信任大臣的临时特权,代表皇帝亲临,可先斩后奏。但他从未想过,后世之臣竟敢用它来斩杀同级别的封疆大吏,还演了这么一出“先斩后奏”的戏码!
“十二条罪状?”朱元璋的声音冰冷刺骨,“哼,听起来条条都是死罪!可咱问你,徐达,李善长,若有人此刻罗织你十二条大罪,不经审问,当场将你格杀,你服是不服?”
徐达眉头紧锁,沉声道:“陛下,臣不服。罪状真伪,需经核查。尤其是边镇大将,牵一发而动全身。袁崇焕此举,过于操切,近乎……疯狂。”他用了这个词,觉得再合适不过。“且其誓言‘以人头偿命’,实乃赌徒之行,非稳重统帅所为。”
李善长则想得更深:“毛文龙盘踞东江多年,根深蒂固,部下只知有毛帅,不知有朝廷。观其部将求情之烈,可知其心未附。袁崇焕想整合辽东力量,‘五年平辽’,此人确是最大绊脚石。只是……这手段,太酷烈,太不留余地了!这是自绝于东江数万军民啊!”
天幕继续播放,展现了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后的举措。
斩杀毛文龙后,袁崇焕并未停歇,而是立即着手安排东江的善后事宜。他深思熟虑,将东江军划分为四个协同作战的部分,并分别任命毛承禄、徐敷奏、刘兴祚和陈继盛四人负责管理。其中,陈继盛暂时接管整个东江镇,统筹全局。
同时,袁崇焕还下令将自己带来的大量白银赏赐给各个岛屿上的官兵们。按照规定,每个人都能得到三两银子作为奖赏。此外,他又派遣使者前往旅顺进行宣抚工作,稳定当地局势。不仅如此,袁崇焕还特别制作了令牌,用以安抚各岛上的军民,让他们安心生活和驻守。
对于毛文龙的亲生儿子毛承祚,袁崇焕也专门行文告知。首先要求他安抚好众多商人,尽快处理那些拖欠商人们的银两,即刻予以偿还。并且要将之前被毛文龙掳掠而来的商船全部释放,归还物主。
六月初九,袁崇焕风尘仆仆地赶回宁远城中。他面色凝重,心中满是忧虑与不安,因为他刚刚未经请示就处死了毛文龙这位同样声名显赫的将领。回到宁远后,袁崇焕立刻起草奏疏,向远在京城的崇祯帝请罪。
在那封长长的奏疏中,袁崇焕详细地阐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诚恳地向崇祯帝汇报了前后发生的种种情况,并着重强调自己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大胆且决绝的举动——不经请示而处死毛文龙,完全是出于整肃军政、稳固边防的考虑。
当这份奏疏快马加鞭送到京城时,崇祯帝展卷一读,不禁大吃一惊。然而,短暂的震惊过后,他很快就冷静下来,脑海中浮现出目前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自己对袁崇焕的倚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崇祯帝决定下达一道旨意。
在旨命中,崇祯帝先是严厉斥责毛文龙犯下诸多罪行,死有余辜;接着又对袁崇焕的果断行动表示赞赏和嘉奖,并且明确告知袁崇焕无需为此事请罪。就这样,一场看似可能引发轩然大波的风波暂时得以平息。
看到崇祯皇帝的反应,奉天殿内的气氛更加诡异了。
“这崇祯小子,居然认了?”蓝玉瞪大了眼睛,“他这皇帝当得也忒窝囊了!手下大将说杀另一个大将就杀了,他不但不追究,还夸奖?这……这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