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轻易伏诛的魏忠贤(2 / 2)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魏忠贤那失魂落魄的样子,啐了一口:“呸!奴才有难才知道怕了!早干什么去了!崇祯这小子,这手‘请君入瓮’玩得倒是溜!”

【十一月初一,朱由检正式下旨,公布魏忠贤罪状,将其贬往凤阳司香,客氏发配浣衣局。魏忠贤离京时,竟误以为皇帝网开一面,再度得意起来,大张旗鼓,耀武扬威。】

“蠢货!死到临头还不自知!”蓝玉骂道,“这阉狗真是蠢到家了!”

徐达却摇头:“非是蠢,而是他权力欲望熏心,又习惯了天启皇帝的纵容,根本无法想象崇祯敢对他下死手,更看不懂崇祯这一连串组合拳下的真正杀机。”

【十一月初四,朱由检以魏忠贤“蓄养亡命、阵势如叛逆”之罪名,下令逮其入京。消息迅速被阉党成员李朝钦透露给行至阜城的魏忠贤。魏忠贤知大势已去,与李朝钦痛饮后,一同悬梁自尽。客氏被杖毙,崔呈秀自尽。朱由检旋即召回各地镇守太监,清除阉党余孽,平反东林冤案,毁《三朝要典》,定“钦定逆案”,二百五十五人被列为逆党,魏忠贤、客氏遭凌迟戮尸。】

天幕上,魏忠贤集团覆灭的速度快得令人咋舌。从九月初现端倪到十一月初四毙命,不过两月余。

“拨乱反正,焕然一新……当时之人,竟称赞他‘不动声色,潜移默化,非天纵英武,何以成大功’?”朱标读着天幕上的评价,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如此雷厉风行,手段老辣,这崇祯皇帝,果真并非庸主?”

殿内一时沉默。他们之前因为知道崇祯是亡国之君,先入为主地将其想象成一个昏聩、无能或被架空的傀儡形象。可眼前这天幕展现的,却是一个心思深沉、手段狠辣、行动果决的年轻帝王形象。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

朱元璋的眉头紧紧锁住,他猛地开口,声音带着一种看透本质的冷厉:“都给咱醒醒!别被这表象骗了!”

他指着天幕:“魏忠贤说到底,只是个奴才!他的权柄来自皇帝!天启给他,他就有;崇祯要收,他就得死!什么‘不动声色’?什么‘天纵英武’?扯淡!”

“咱大明不是汉唐!太监废立不了皇帝!”老朱的声音斩钉截铁,“对付一个家奴,需要费多大功夫?就算崇祯不用这些弯弯绕绕,直接从信王府带几个家丁,照样能一把掐死魏忠贤!这根本说明不了他有多厉害!只说明天启朝政败坏到了何等地步,竟让一奴才忘了自己是谁!”

李善长若有所思地点头:“陛下圣明。如此看来,铲除魏忠贤之易,恰恰反衬出天启朝政之弊已深。而崇祯此举,虽快虽狠,却也只是解决了皇帝近侧之患。真正导致社稷倾覆的辽东烽火、中原流寇、朝廷党争、财政枯竭……这些大患,绝非一个无权太监所能比拟,也绝非靠权谋手段所能轻易解决。”

徐达也沉声道:“不错。阉党易除,积弊难返。若崇祯因此志得意满,或是以为天下弊病皆由魏阉而起,除之即可天下太平,那才是真正的大祸之源。看他后续手段,召回镇守、平反东林、定逆案,看似大刀阔斧,实则……恐又将陷入新的党争漩涡。”

经此一点,众人恍然。原来崇祯这看似漂亮的“开局”,并非其能力超凡的证明,反而可能因其轻易成功,掩盖了更深层次的危机,滋生了致命的误判。

朱元璋重重哼了一声,语气带着一丝嘲讽和更深的不安:“朝廷内外高兴得太早了?哼!咱看是那崇祯小子自己也高兴得太早了!除掉一个看门恶犬容易,可门外的豺狼(后金)虎豹(流寇),门里的蠹虫(贪官)硕鼠(宗室),他收拾得了吗?等着看吧,咱总觉得,这大明江山的塌天祸事,还在后头呢!”

奉天殿内,刚刚因权阉伏诛而产生的一丝轻松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致命的忧虑。一个能轻易除掉权阉的皇帝,为何最终成了亡国之君?这个问题的答案,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