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流转,将二百多年后紫禁城深处的景象,清晰地投映在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上空。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朱棣,以及一众文武重臣,都屏息凝神地看着。天幕首先展现的是少年信王朱由检的日常。
在那青葱岁月里,少年朱由检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他痴迷于书籍的世界,整日沉浸其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着智慧的养分。不仅如此,他平日里总是不苟言笑,给人一种沉稳而严肃的印象。
每当静下心来阅读或思考问题时,朱由检便会端坐在那里,神情专注,宛如一座雕塑般一动不动。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仪态,若是衣冠不整,绝对不会让内侍们靠近。那些负责陪读的内侍稍有不慎,发出声音打扰到他,都会遭到他严厉的斥责。
有一次,一个陪读的内侍因为害怕出声而轻声朗读,朱由检立刻皱起眉头,声色俱厉地呵斥道:“读书乃是一件大好之事,你为何要这般害羞?倘若这换成了唱曲儿,难道你反倒不觉得难为情了吗?”其言辞之犀利,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由于明代的皇子在出阁之前并没有专门的师傅教导,所以当朱由检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他并不会依赖他人,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查找相关资料。无论是《洪武正韵》《海篇直音》还是《韵小补》等书籍,都成了他解决疑惑的得力工具。
看到这里,朱棣咂咂嘴,表情复杂:“这小子……年纪不大,架子不小,规矩还挺多。衣冠不整不见内侍?嘿,比咱这个大明开国皇帝还讲究!”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
朱标则微微颔首,带着一丝欣赏:“虽显刻板,但勤学自律,不假外求,可见其心志坚定,并非纨绔子弟。只是……未免失于拘谨,少了些少年人的活泼。”
马皇后轻叹一声:“也是个苦命的孩子,生在帝王家,却又非嫡长,这般严苛要求自己,怕是内心缺乏安稳,只能从规矩书本里找寻依靠。”她的目光中流露出母性的怜悯。
朱元璋的关注点则更实际:“哼,光会读书有什么用?咱要的是能治国、能扛事的皇帝!看他那样子,像个老学究,能镇得住场面吗?”他对这种“书呆子”气质显然不太感冒。
随即,天幕展示了天启皇帝为弟弟操办人生大事的过程。天启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年轻的皇帝朱由校坐在龙椅之上,郑重地下诏要为他的弟弟信王挑选王妃。第二年四月,朱由校决定要在京城新建一座信王府。就在此时,内官监太监李永贞呈上一份奏折,恳请皇上修理京城中的惠王府,以作为信王日后的居所。或许是因为当前国库空虚,捉襟见肘;又或许是想到不久前瑞王、惠王以及桂王离京前往各自藩国所耗费的大量财力,根据大明祖制,一旦封王并离开京城到外地,通常情况下是不准许再返回北京的。所以朱由校批准了李永贞的请求。
天启六年六月二十一日,主持择妃事宜的张皇后经过精心筛选,最终选定了大兴县民周奎之女作为信王妃。据说这位女子容貌出众,气质高雅,有着“丰容端丽”的美名。紧接着,钦天监推算吉日,天启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时,朱由检搬出皇宫。十二月初八日午时,行冠礼。十二月十六日辰时,纳征发册。天启七年二月初三日卯时,信王朱由检出府迎亲,与王妃喜结连理。
此后,如果不出意外,朱由检就等着前往自己的封地的日子了。
看到天启因国库空虚和祖制限制,只让弟弟修缮旧王府而非新建时,朱元璋倒是点了点头:“这点做得还行,知道节俭,没胡乱花钱。祖宗定下的规矩,藩王就藩后不得返京,也得遵守。”
然而半年刚过,朱由校已经病入膏肓,身体每况愈下。更糟糕的是,他膝下竟无一子半女可以继承皇位。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朱由校强撑着最后一丝力气,紧急召见了他的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入宫。
在那寂静无声的寝宫之中,朱由校面色苍白地躺在病榻之上,气若游丝。他用虚弱的目光凝视着眼前一脸惊恐的弟弟朱由检,缓缓开口道:“吾弟啊,日后你定要成为如尧舜般的圣明之君。”显然他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却希望自己的弟弟成为一个好皇帝。
朱由检听闻此言,连忙跪地叩头,颤声说道:“陛下如此谬赞,微臣罪该万死!万万不敢有此奢望啊!”
然而,朱由校并未理会他的惶恐,继续吃力地嘱咐道:“朕走后,望汝能善待张皇后,切不可亏待了她。还有那魏忠贤……此人虽有些权势,但亦可用其才,切莫轻易弃之。”
听到这里,朱由检愈发感到不安和惧怕,额头上冷汗涔涔而下。他深知其中牵涉到宫廷中的复杂权谋斗争,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再次叩头恳求道:“陛下,微臣实在惶恐至极,请准许微臣出宫暂避一时吧!”
朱由校看着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弟弟,微微叹息一声,而后说道:“也罢,你且去吧。不过,待朕召见了你之后,朕的心倒是安稳了许多,身体也觉得稍稍舒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