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文字流转,将大明王朝在天启年间的那场关乎国运的战略大辩论,清晰地展现在洪武君臣面前。
奉天殿内,朱元璋、徐达、冯胜、蓝玉等人凝神细看。当他们看到右中允周延儒力挺,天启皇帝最终拍板,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总揽应对辽东危局之重任时,都不禁微微颔首。
“临危受命,方显忠臣本色。”朱元璋评价道,他对这种勇于任事的态度颇为欣赏,“只是这担子,重如山岳啊。”
紧接着,天幕呈现出孙承宗雷厉风行的作风:十日上《明法度疏》,强调以法治军;再上《陈用人疏》,主张重视武官,破除以文统武之弊。
“好!”这次喝彩的是徐达,他身为武将,对此感触最深,“兵战凶危,岂是纸上谈兵之事?将以智勇为先,文牍规章次之。此人所言,深得治军三昧!若能落到实处,辽东兵马战力必能提升。”
冯胜也点头附和:“确是如此。文武和衷共济,方能克敌。以往文官过于掣肘将领,此弊不除,难打胜仗。”
天幕之上,争论不休。觉华岛、宁远卫、中前所……一个个地名被抛出,每一种主张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战略思路和巨大的风险。洪武朝的君臣们,尤其是那几位身经百战的帅才,此刻仿佛身临其境,被拉入了那场决定大明国运的军事会议。
“守岛?”蓝玉最先嗤之以鼻,他指着天幕上关于觉华岛(菊花岛)的描述,语气带着惯有的锋芒,
“这姓阎的监军是读书读傻了?这等孤悬海外之地,看似险要,实则是绝地!眼下之大明,可有能彻底压制后金,令其不敢窥视海面的强大水师?若无制海之权,冬日海面一封冻,建奴铁骑便可踏冰而过,岛上军民粮草尽成资敌之物!届时,守军便是瓮中之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乃葬送兵马之下下策!”
他的话语又快又急,充满了实战派将领对纸上谈兵者的不屑。朱棣在一旁听得暗自点头,北征的经历让他对后勤和地形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孤岛防御确是兵家大忌。
徐达则更为沉稳,他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天幕,审视着辽西走廊的山川河流。“王在晋所提之中前所,位置过于靠后。”
他缓缓摇头,手指在御案上虚划着,“此地虽也属关外,但距离山海关太近,战略纵深不足。若以此为第一道防线,则门户洞开,敌军一旦突破,顷刻间便可兵临山海关下,我方几无缓冲余地。且此地难以屯驻重兵,无法对广宁、辽阳之敌形成有效威慑,被动挨打,非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天幕上“宁远”二字。“用兵之道,在于掌控主动。防线之前出,非为虚张声势,乃是为了争取空间、争取时间。需择一要点,能卡敌之咽喉,使其进退失据,又能与我核心关隘(山海关)互为奥援,方为上策。”
冯胜接过话头,他从工程与防御体系的角度补充道:“大帅所言极是。所选之地,还必须具备修筑坚城巨堡的地利。需有山川之险可依,有水源之地可用,周边有足够开阔之地可屯田、练兵马,方能支撑大军长期驻守,将一处军事据点,变为一颗钉死在敌人进军路线上的硬钉子!否则,孤城悬于外,终难持久。”
三位大明顶级的军事战略家,虽隔着二百多年的时光,仅凭有限的文字信息,却已迅速排除了错误选项,他们的思路正清晰地朝着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收束——能同时满足扼守要冲、拥有纵深、便于防守、利于支援这些苛刻条件的,辽西走廊之上,唯有一地!
就在他们的分析与判断趋于一致之时,天幕中,孙承宗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力排众议,选择了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