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的斯亚贝巴的清晨,空气中还带着一丝高原特有的清冷。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夜幕,但中国考察团下榻的酒店里已经灯火通明,人影攒动。</p>
方稷的房间内,他正对着摊开在地上的行李箱做最后的检查。指尖一一划过那些熟悉的物件:标尺、采样袋、便携土壤检测仪、gps定位器每一样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像士兵等待检阅。他的动作一丝不苟,甚至有些近乎仪式感。</p>
内心深处,一种混合着兴奋与压力的情绪在涌动。这片陌生的非洲大陆,这片广袤的红土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未知数,等待他去求解。</p>
他既渴望尽快用数据填满记录本,验证心中的设想,又不禁担忧可能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迥异的病虫害?难以预测的降雨?或是当地截然不同的耕作传统带来的障碍?他深吸一口气,将一盒备用的试管小心地塞进背包夹层,拉上拉链的动作坚定有力。无论如何,第一步必须迈出去。</p>
隔壁房间,赵老起得更早。他站在窗前,手中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年过古稀的他,经历过太多的田野调查,本应早已习惯。</p>
但这次不同,这次远赴重洋,肩负的不仅是学术探索,更关乎一项国家战略的初步落地,关乎他与方稷那个大胆构想的生死验证。他感到一种久违的使命感在胸中激荡,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第一次下农村搞调研的岁月。</p>
他仔细扣好卡其布野外工作服的每一个扣子,检查了手杖的牢固程度,甚至戴上了一顶很多年没戴过的宽檐遮阳帽。“这把老骨头,还得再拼一回。”他低声自语,嘴角却噙着一丝不服输的笑意,眼神锐利而清澈,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期待。</p>
餐厅里,团队成员正快速吃着早餐,交谈声压得很低,却充满能量。</p>
“张工,多功能土壤钻探仪再检查一遍电池,昨天耗电有点快。”</p>
“放心,李处,备用电池组都充好了,还带了太阳能充电板。”</p>
“王翻译,今天和当地农技员沟通,重点问清楚他们传统上怎么应对旱季,还有那些土着作物的抗性…”</p>
“明白,方教授,我都记在本子上了。”</p>
李振邦端着餐盘坐到方稷和赵老身边,他看起来一如既往地冷静干练,但微微加快的语速透露了他的重视:“二位老师,车队已经安排好了,四驱越野车,备足了水和燃油。通讯设备也测试完毕,卫星电话和对讲机都能畅通联系。我们今天的路线是先考察中部平原区,重点是土壤和水源。”</p>
赵老点点头:“好。振邦,你想得周到。咱们是去摸底,不是去冒险,安全、高效第一。”</p>
方稷接话道:“数据记录务必准确、详尽,每一个采样点都要做好标记和环境描述。这是我们所有后续工作的基础。”</p>
出发时刻到了。众人登上越野车,引擎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车窗摇下,混合着尘土和未知气息的风吹拂进来。</p>
方稷坐在车窗边,看着异国的街景向后掠去,心中那份忐忑渐渐被一种坚定的求知欲所取代。他摸了摸胸前的口袋,里面装着一个小笔记本和一支用了很多年的钢笔。</p>
赵老闭目养神片刻,随即睁开眼,目光投向远方隐约可见的广袤原野,那眼神像一个即将踏上新征途的探索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