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平稳地爬升至万米高空,舷窗外的城市灯火逐渐缩成一片模糊的光晕,最终被无边的云海取代。</p>
机舱内,照明灯调至昏黄,大多数旅客已戴上眼罩准备入睡,但考察团的区域却亮着阅读灯,低沉的讨论声如同永不停歇的背景音。</p>
方稷靠窗坐着,并没有参与后排物流专家们关于运输路线的热烈讨论。</p>
他望着窗外墨黑的天幕和机翼上闪烁的航行灯,心中百感交集。</p>
就在几个月前,他和赵老还在为国内生态农业的推广瓶颈而激烈争论,甚至感到前路迷茫。</p>
此刻,他却坐在飞往非洲的航班上,去实践一个更大胆、更宏大的构想。这种转变,让他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仿佛命运给了他一个远超预期的舞台。他担心项目前景,担忧异国他乡的不可控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被点燃的激情——他的研究,或许真能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贡献一份力量。他下意识地摸了摸随身包里那份写满了技术要点的备忘录,那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p>
隔着过道,赵老闭目养神,但微微颤动的眼皮透露他并未入睡。这位见惯风浪的老科学家,此刻心潮同样难以平静。他一生致力于让中国的土地多产粮食,确保国人吃饱饭,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到遥远的非洲来寻找答案。他内心不乏疑虑,担心这是否是舍近求远,担心海外项目的巨大风险。但李振邦务实高效的作风和缜密的思路,给了他不少信心。他想起几十年前的艰苦岁月,那时的科研条件与现在天差地别,他们不也一步步走过来了?或许,新一代的农业人,就需要有这样的全球视野和开拓精神。“老了老了,反倒要开辟新战场了。”他在心里默念,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混合着感慨与期待的笑意。</p>
李振邦穿梭在座位间,像一位沉稳的船长巡视着他的航船。他停在物流专家们身边,倾听着他们对莫焦-吉布提铁路运力分析和雨季公路运输风险的模拟推演,不时插话问一两个关键细节,迅速在本子上记录下要点。走到方稷和赵老这边时,他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压低声音说:“二位老师,咱们这算不算是把移动指挥部搬上天了?这万里高空,也挡不住咱们的工作热情啊。”他的话冲淡了些许旅途的沉闷和项目的紧张感。</p>
漫长的飞行在工作、小憩和简餐中度过。当飞机开始下降,透过舷窗已经能看到非洲大陆粗犷而辽阔的地貌——红色的土地、广袤的稀树草原、蜿蜒的河流。一种新的期待感在机舱里弥漫开来。</p>
飞机平稳降落在亚的斯亚贝巴博莱国际机场。考察团成员们整理好行李和文件,依次走下舷梯。一股干燥而温暖、带着特有草木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北京清冷的空气截然不同。</p>
步入抵达大厅,一眼就看到了迎接他们的人群。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中资企业商会的会长秘书长,以及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指派的项目高级协调官阿贝拉先生(r abe)和他的团队,早已举着接机牌等候多时。</p>
“欢迎!欢迎来到埃塞俄比亚!”阿贝拉先生是一位身材高大、笑容热情的中年人,他率先上前,用流利的英语与李振邦、方稷、赵老等人用力握手,“我们一直期待着你们的到来!一路上辛苦了!”</p>
李振邦作为团长,代表全体成员表示感谢:“非常感谢阿贝拉先生,感谢各位专程来接机。我们对这次考察充满了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