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垃圾箱里人头案(中)(1 / 2)

法医勘查车在清晨的车流中穿行,车厢内弥漫着消毒水与血腥味混合的刺鼻气息。徐楚雯坐在副驾驶座上,指尖无意识地抠着白大褂的袖口,脑海里反复闪过巷弄里那颗人头的画面——圆睁的双眼、断裂的脊椎、凝固的血迹,每一个细节都像针一样扎在心上。</p>

“第一次接触这种案子都会这样。”王奕从后视镜里看了她一眼,语气平静却带着暖意,“但我们不能被情绪左右,死者还在等着我们查明真相。”韩家乐在后座整理着证物袋,补充道:“老师当年带我第一次出现场,我吐得比你还厉害,后来就慢慢习惯了。法医的手不仅要握手术刀,还要握得住真相。”</p>

徐楚雯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我明白,学姐。我会调整好状态的。”她低头看向手中的现场记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王奕勘查时的发现:“死者颈部切口平整,脊椎骨保留完整……凶手对人体结构很熟悉,会不会是医生或者屠夫之类的职业?”</p>

王奕转动方向盘,驶入法医中心的停车场:“有这个可能,但不能过早下结论。切口平整可能是工具专业,也可能是反复练习的结果。等解剖完,看看骨骼损伤的细节,或许能推断出凶器类型。”</p>

解剖室的无影灯亮如白昼,冰冷的金属台面上,那颗人头被小心地固定着。王奕戴上双层手套,拿起解剖刀,韩家乐负责记录和递工具,徐楚雯站在一旁观察,努力克服生理上的不适。“先从体表特征入手。”王奕的声音在寂静的解剖室里格外清晰,“年龄25-30岁,身高初步推断160-165厘米,根据牙齿磨损程度和颅骨缝闭合情况,更倾向于27岁左右。”</p>

她用镊子拨开死者的眼睑:“结膜有针尖状出血点,这是窒息死亡的典型特征。但嘴角的呕吐物需要化验,排除中毒可能。”接着,她重点检查颈部断裂面,手术刀轻轻划开残留的组织:“你们看这里,颈椎骨的断裂面有横向的锯痕,边缘有细微的骨屑,凶器应该是锯齿类工具,比如钢锯或电动锯。”</p>

韩家乐凑近观察:“锯痕间距均匀,深浅一致,说明凶手切割时很稳定,没有慌乱,要么心理素质极强,要么有过类似经验。”徐楚雯忍不住问:“会不会是法医或者殡葬从业者?他们接触过人体解剖,知道如何下刀。”</p>

王奕摇了摇头:“殡葬从业者处理的是遗体,不会用这么粗暴的方式分尸。更可能是有解剖学基础的人,或者长期使用锯类工具的技术工人,比如木工、装修工。”她提取了断裂面的组织样本:“送去做微量物证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到凶器残留的金属碎屑。”</p>

解剖进行到中午,dna样本和指纹比对结果陆续传来。韩家乐看着电脑屏幕,突然提高了声音:“老师!dna比对上了!死者叫陈瑶,27岁,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三天前被家人报失踪!”她调出陈瑶的照片,屏幕上的女孩笑容明媚,扎着高马尾,和解剖台上的人头面容依稀能对上。</p>

“陈瑶?”徐楚雯迅速搜索她的信息,“已婚,丈夫是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张浩,两人结婚两年,感情据说不错。张浩三天前下午报的案,说陈瑶下班后没回家,手机关机,联系不上。”王奕停下手中的刀,眼神凝重:“窒息死亡,死后被分尸,抛尸在居民区垃圾箱……这不是随机作案,凶手很可能认识死者。”</p>

与此同时,重案组办公室里气氛紧张。郑丹妮将陈瑶的照片钉在案情板上,旁边贴着她的基本信息和失踪时间线。“张昕,陈瑶失踪前的行踪查得怎么样?”她问道。张昕指着地图上的路线:“她三天前下午六点下班,公司监控拍到她走出办公楼,然后去了附近的咖啡店买咖啡,之后就失去了踪迹。咖啡店门口的监控坏了,没拍到她离开后的去向。”</p>

郝婧怡补充道:“我们走访了陈瑶的家人和同事,她丈夫张浩说最后一次联系是当天下午五点半,陈瑶说下班要去买咖啡,然后回家做饭。同事说陈瑶最近情绪不太好,经常走神,好像和张浩吵架了,还提到过‘他外面有人’。”</p>

“感情问题?”郑丹妮皱眉,“张浩的不在场证明呢?”“他说案发当晚在公司加班,有同事作证,但凌晨一点就离开了公司,中间有三个小时没人能证明他在哪里。”郭爽拿出张浩的笔录,“而且我们查到,张浩名下有一张信用卡,最近三个月有多次在酒店、珠宝店的消费记录,收款人是一个叫李娜的女人,是他公司的实习生。”</p>

线索渐渐指向情感纠纷,郑丹妮立刻下令:“蒋舒婷、朱怡欣,去查李娜的身份和行踪,看看她和张浩、陈瑶的关系;姜杉、林舒晴,调取张浩公司和家附近的监控,重点查他失踪当晚的活动轨迹;农燕萍,去银行查张浩和陈瑶的资金往来,有没有大额转账或债务纠纷。”</p>

法医中心的解剖仍在继续。王奕在陈瑶的指甲缝里发现了少量皮肤组织和纤维:“提取样本,和张浩、李娜的dna比对。”她又切开颈部的肌肉组织,仔细检查血管和神经:“颈部没有扼痕或勒痕,但舌骨未断裂,排除扼颈或缢死的可能。结合结膜出血点,更可能是捂口鼻导致的机械性窒息。”</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