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住宿舍(1 / 2)

“没问题,我家红星也准备考大学。”许大茂笑眯眯地走近,“太好了。”</p>

“大茂,找个日子,咱们院里放场电影庆祝一下。”</p>

李建设直接提议,虽然不便摆酒,但热闹不能少。</p>

他考上了大学,全院的人都该高兴。</p>

“行啊,就定在国庆节吧!”许大茂虽觉麻烦,却满心欢喜。</p>

“就这么定了。</p>

我得赶紧去学校,回头再聊。”</p>

李建设带着秦京茹离开,两人骑着自行车出了院子。</p>

途中换了一辆车,他对过去的物件有着特别的感情。</p>

“姐夫,晚上回来吗?”</p>

秦京茹骑着新车,车上装满了行李,引来不少目光。</p>

“当然回来,不远,才十二公里。”</p>

以他的速度,很快就能返回,不过天天往返实在吃力。</p>

到了学校后,他会组建勤工俭学社总部,合理安排课程。</p>

“嗯。”</p>

秦京茹不再多问,回来就好。</p>

李建设提前规划了路线,带着秦京茹走捷径,省了不少时间,即便中午稍作停留,到学校门口时也刚九点。</p>

望着北大的校门,他想起了一个人,同样是因小时候常吃粗粮而成就非凡的传奇人物。</p>

就像《合伙人》中的“成东青”,虽然后来转做其他事业,但早已功成名就。</p>

他期待能投资这个出身寒门的学生,吸纳进勤工俭学社。</p>

还有一位因小时候吃红薯吃得太多而出类拔萃的人物——大强子,虽然没上北大,但也将在未来加入勤工俭学社。</p>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所以他让关响多吃粗粮,这正是深沉的父爱。</p>

“姐夫,能进学校了吧?”</p>

秦京茹轻声提醒,已经在门口站了一会儿,有人开始议论了。</p>

“哦,走吧。”</p>

李建设回过神来,示意出发。</p>

入学当天,李建设跟随人群找到文学系报到处,门口有人举着牌子。</p>

接下来是安排宿舍和班级,一切手续畅通无阻,甚至还有补助可领,越是贫困领取金额越高。</p>

“姐夫,等等我!”</p>

秦京茹肩扛大包裹,一手拎着水桶紧随其后。</p>

“稍等,我走得慢些。”</p>

李建设手拿凉席,正忙着找路,早已疲惫不堪。</p>

兜了一圈,终于抵达宿舍楼,不必奢望什么优质条件。</p>

来到二楼走廊,对照门牌号找到宿舍。</p>

推开门,发现这里是个八人间,四张上下铺,中间放一张桌子,还带窗户。</p>

看来他是最后一个到的。</p>

“你是李建设吧?我们宿舍就缺你了。”一位身材魁梧的同学迎上前。</p>

宿舍共八人,李建设是唯一来自京城的,其余七人已提前几天入住。</p>

“抱歉,来晚了。”李建设进入宿舍,看到靠窗的下铺空着,急忙说道:“我睡上铺吧,平时不住宿舍,只是占个床位。”</p>

“太好了,我正想住下铺呢。”戴眼镜、操着四川口音的男生兴奋地将上铺物品移下。</p>

“姐夫,我帮你铺床。”</p>

秦京茹的话让宿舍里的人都愣住了,刚才他们还以为她是李建设的妹妹。</p>

“哦,这是我的小姨子。</p>

我妻子怀孕了,所以今天没跟着来。”</p>

李建设坦然介绍道,他无意在校内另觅伴侣,尽管大学里不乏地下恋情。</p>

“什么?你已经结婚了?”</p>

众人惊讶不已,完全没察觉,这让他直接到达了他们的理想状态。</p>

秦京茹抢着说:“我姐夫有两个儿子了,我姐姐现在怀第三胎呢。”</p>

“李建设,真厉害,有了孩子再来上学,逍遥自在。”</p>

“嫂子真开明,还支持你继续读书。”</p>

几位室友羡慕至极,心想这就是京城人的风格,果然与众不同。</p>

“没事。”</p>

很快,秦京茹麻利地铺好床,更让这些男生羡慕不已,他们都是独自前来。</p>

宿舍男生众多,秦京茹不便久留,李建设便送她至校门口。</p>

“京茹,路上慢些,想买啥别省着。”</p>

他递给她十元钱,大姑娘了,花销自然不少。</p>

“谢谢姐夫!”</p>

秦京茹欢快地骑车离开,还得赶回学校报名。</p>

李建设回宿舍后与舍友们炫耀一番,随后熟悉环境,找寻上课教室。</p>

暂时不能离开,下午还有班级会议,需办理补助事宜,日后粮票由学校发放,走特殊通道。</p>

忙碌一番后,大学生活正式开启。</p>

“李建设,竞选班长如何?我支持你。”</p>

徐仁亮来自东山,父亲是工人,母亲务农,为人爽朗,宿舍最高个。</p>

“没错,我也支持你。”</p>

说话者为戴眼镜的冯春林,巴蜀山城人,家住沙坪坝磁器口附近,也是他的下铺。</p>

李建设被两地口音包围,也夹杂方言回应:“好,谢了两位,不过班长我不参选了,不住校,另有安排。”</p>

他直接加入学生会,类似外联部职位,工作轻松且自由,利于提升自我,时间才是关键。</p>

“李社长,您的信已带回。”</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辛苦了,谢谢。”</p>

李建设放下香烟,看着满箱信件,实在没空一一查看,盖章邮票并无收藏价值。</p>

此刻他位于恭王府,依托京城音乐学院,挑选一隅作为勤工俭学社总部。</p>

初选此处,一是因距锣鼓巷四合院仅两公里;二是享受王府办公氛围,虽不可私占,却可共享,至八十年代再腾退亦不晚;再者,原府内学校众多,有不少分院。</p>

自报名入学至今,转眼两年过去,一九六三年开学季到来,全国迎来丰收年景,总算熬过艰难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