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3章 反制技术建议(2 / 2)

小张则开发了 “屏蔽效果检测工具”—— 一款便携式电磁检测仪,可测量电缆接头处的电磁泄漏强度。在某工厂的电缆改造中,小张用检测仪发现一处接头的电磁泄漏超标,拆开后发现导电胶涂抹不均,重新处理后泄漏强度降至安全标准以下。</p>

这次基于外部事件的技术借鉴,让团队的反制思路从 “信号干扰” 拓展到 “物理屏蔽 + 信号干扰” 的协同模式,为 1972 年完整反制方案的形成积累了关键技术模块。</p>

1970 年,随着敌方通信截获技术的升级,单一的伪装信号或电磁屏蔽已无法满足安全需求。老赵团队接到任务,开始研发 “多维度反制体系”,整合伪装信号发射、电磁屏蔽与频道干扰三大技术,小张与大刘分别负责不同模块的优化。</p>

小张对伪装信号技术进行升级,加入 “动态频率跳变” 功能:伪装信号的频率不再固定在某个范围,而是根据真实信号的频率变化实时调整,跳变间隔从 1 秒缩短至 05 秒。他在信号发生器中加入频率跟踪模块,确保伪装信号始终与真实信号保持 “频率同步但相位偏移”,进一步增加截获方的解码难度。</p>

大刘则优化电磁屏蔽方案,针对移动设备(如便携式电台)开发 “柔性屏蔽套”。屏蔽套采用镍铜合金纤维编织而成,厚度仅 1 毫米,可包裹电台机身,同时不影响设备操作。测试显示,佩戴屏蔽套后,电台的电磁泄漏强度从 50dbμv/ 降至 10dbμv/ 以下,达到当时的最高防护标准。</p>

老赵则主导频道干扰模块的设计,提出 “针对性频率压制” 思路:通过监测敌方常用的通信频道,在该频道上发射低功率的噪声信号,压制敌方的截获设备。他带领团队整理出当时常见的 20 个敌方通信频率,作为干扰重点。</p>

三者协同测试中,小张的伪装信号、大刘的屏蔽套与老赵的频道干扰配合,使敌方截获设备的有效信息获取率从原来的 60 降至 5 以下。这次测试成功,标志着多维度反制体系的初步成型,为 1972 年技术建议的提出奠定了基础。</p>

1972 年初,基于前几年的技术积累与实践经验,老赵团队正式开始 “1972 反制技术建议” 的方案设计。方案核心围绕 “应对电缆窃听与无线截获”,整合伪装信号发射、电磁屏蔽与针对性频道干扰,小张、大刘全程参与细节优化。</p>

在伪装信号发射模块,小张提出 “分层模拟” 方案:将伪装信号分为 “基础层” 与 “动态层”。基础层是与真实信号频率、调制方式一致的固定伪装信号;动态层则根据真实信号的内容变化,实时生成相似的伪随机信号。例如,真实信号传输 “数据 123” 时,动态层会生成 “数据 124”“数据 122” 等相似信号,让截获方无法判断真伪。</p>

电磁屏蔽模块,大刘针对电缆与设备分别设计方案:电缆部分采用 “三层屏蔽”(内铜网、中铝箔、外金属管),并在每隔 100 米处设置接地装置,增强屏蔽效果;设备部分则开发 “屏蔽机柜”,机柜内壁铺设电磁吸波材料,可吸收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避免信号外泄。某研究所使用该方案后,电缆窃听风险降低 95 以上。</p>

针对性频道干扰模块,老赵引入 “智能监测 + 自动干扰” 机制:由小张开发的监测设备实时扫描周边电磁环境,识别敌方通信频道后,自动触发干扰模块,在该频道发射与敌方信号调制方式一致的噪声信号。干扰功率可根据敌方信号强度自动调整,确保压制效果的同时,不影响己方其他频道通信。</p>

方案初稿完成后,团队在野外进行为期 1 个月的验证测试:模拟敌方电缆窃听与无线截获场景,启用反制方案后,敌方仅获取 3 的有效信息,且无一次成功解码关键指令。测试结果证明,方案具备实战应用价值。</p>

1972 年中期,方案进入细节优化阶段,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小张、大刘与老赵逐一调整。其中,“屏蔽与通信兼容” 问题最为突出 —— 过强的电磁屏蔽会影响己方设备的信号接收,需在防护与通信效率间找到平衡。</p>

大刘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他设计 “选择性屏蔽” 结构:在屏蔽机柜与电缆的特定位置开设 “信号窗口”,窗口处安装特制的滤波装置,仅允许己方通信频率的信号通过,阻挡其他频率的信号(包括敌方可能用于窃听的频率)。小张协助测试滤波效果,通过调整滤波参数,确保己方信号通过率达到 98,同时阻挡 99 的干扰频率。</p>

伪装信号模块则发现 “伪信号过量” 问题 —— 过多的伪装信号会占用信道资源,导致己方通信延迟。小张优化 “伪信号生成算法”,根据真实信号的重要性动态调整伪信号数量:关键指令的伪信号比例为 10:1,普通信息的伪信号比例为 3:1,既保证安全,又减少信道占用。</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