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重点时段验证(2 / 2)

二、过境前夜:紧绷的弦</p>

5 月 16 日凌晨 3 点,科研院的院落里一片寂静,只有值班室的灯还亮着。小李躺在观测站的行军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观测流程:提前 30 分钟到位,检查观测镜,调整焦距,盯着方位角,卫星出现时立即记录时间、轨迹…… 他坐起身,摸黑穿上衣服,走到观测台,拿起观测镜比划起来。夜里的风有点冷,吹在脸上,却让他清醒了几分。</p>

“怎么还没睡?” 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小李回头,是观测组组长老周。老周手里拿着一件外套,递给他:“穿上,别冻着了,明天还得靠你眼睛呢。” 小李接过外套穿上,低声说:“组长,我有点紧张,怕记漏了数据。” 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坐在观测台上:“我第一次观测的时候,手比你抖得还厉害,卫星一出现,脑子里全空白了。” 他笑了笑,“但你记住,咱们练了这么久,流程早就刻在脑子里了,到时候别想别的,就盯着卫星,按步骤来,准没错。”</p>

老周的话让小李心里踏实了些,但还是忍不住想:要是卫星过境时突然阴天怎么办?要是观测镜突然出故障怎么办?他抬头看了看天,星星很亮,没有云,心里稍稍松了口气。</p>

与此同时,技术组的房间里,老王和小赵还在检查时间编码设备。小赵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万用表,测量着线路的电压:“王师傅,电压稳定,频率也在正常范围。” 老王点点头,手里拿着编码对照表,逐行核对:“再把编码信号输到记录仪上,看看能不能正常打印。” 小赵按下开关,记录仪发出 “滋滋” 的声音,一张张带着黑色编码的纸吐了出来。老王拿起一张,对着灯光看,编码的间距均匀,字迹清晰,他紧绷的嘴角终于有了一丝松动。</p>

“王师傅,您说明天能顺利吗?” 小赵一边收拾工具,一边问。老王放下手里的纸,揉了揉眼睛:“顺利不顺利,不是咱们说了算,但咱们得做到万无一失。” 他想起昨天调试时,编码信号突然中断,查了两个小时才发现是一根线路接触不良,“任何小问题,到了正式任务时,都可能变成大麻烦。” 小赵点点头,把工具箱里的东西摆得整整齐齐,心里暗下决心:明天一定要更仔细,不能出任何差错。</p>

老张也没睡,他在办公室里翻看着任务预案,每一个环节都标注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卫星过境时间偏差怎么办?编码信号中断怎么处理?观测数据不全怎么补录…… 他拿起笔,在 “编码信号中断” 那一条后面,又加了一句 “立即启用备用编码设备,同时安排专人手动记录时间”。写完,他又走到窗边,看着观测台的方向,小李的身影还在那里比划着,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 这群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p>

凌晨 5 点,天开始蒙蒙亮,食堂的师傅已经起来准备早饭了,馒头的香味飘进了各个房间。小李回到宿舍,简单洗漱了一下,吃了两个馒头,就又回到了观测台。老王和小赵也收拾好了设备,坐在房间里等着,手里拿着参数表,最后再看一遍。</p>

8 点整,老张召集所有人开了最后一次动员会:“今天上午 10 点 15 分,第一次卫星过境,大家各就各位,记住,沉着冷静,按流程来,有问题及时汇报。” 所有人都站起身,齐声应道:“是!” 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p>

小李走到观测位,调整好观测镜的角度,眼睛盯着镜筒,心里默念着:10 点 15 分,10 点 15 分…… 老王坐在编码设备前,手指放在启动按钮上,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时间显示。老张站在中间,手里拿着对讲机,手心微微出汗 —— 这根紧绷了几天的弦,终于要到检验的时刻了。</p>

历史考据补充</p>

1972 年 5 月 16 日卫星过境基本参数:据《中国卫星观测档案(1972 年 5 月)》记载,此次过境卫星为 “实践一号” 卫星(当时对外未公开名称,内部称 “01 星”),过境时间为 5 月 16 日 10 时 15 分 32 秒至 10 时 18 分 17 秒,过境方位角 125°,仰角 42°,最大亮度 35 等,适合光学观测。</p>

任务预案制定依据:当时的任务预案参考了 1971 年两次卫星观测试验的经验,针对 “时间编码匹配偏差”“观测设备故障” 等 6 类常见问题制定了应对措施,其中 “备用编码设备” 为手工编码发生器,需人工输入时间数据,编码精度 05 秒,作为应急使用(引自《1972 年重点时段卫星观测任务预案》编号 72-05-011)。</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