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重点时段验证(1 / 2)

卷首语</p>

1972 年的春天,华北平原的风还带着几分凉意,某科研院落里的杨树刚抽出新叶,却没人有心思欣赏这份生机。几间红砖房内,灯光彻夜未熄,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仪器调试的细微声响,交织成一段沉默却灼热的旋律。这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却承载着不亚于战场的重量 —— 我方人员要在 5 月 16 日至 18 日,完成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的匹配验证。彼时,外部技术封锁如铜墙铁壁,内部设备与数据基础薄弱,每一分每一秒的推进,都是在未知中摸索,在压力下突围。这段历史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一群人攥紧拳头、屏住呼吸,用双手与智慧,为国家航天观测事业的基石,埋下一颗坚实的铆钉。</p>

一、任务启动:迷雾中的前行</p>

1972 年 5 月上旬,一份标着 “加急” 的文件送到了科研院的办公室,我方负责人老张捏着文件的手指微微泛白。文件里清晰写着,需在 5 月 16 日至 18 日卫星过境的重点时段,完成预报数据与时间编码的精准匹配,这是后续开展卫星观测任务的关键前提。老张把文件平铺在桌上,召集了技术组的老王、观测组的小李等十余人,会议室的木门关上时,他看了眼窗外 —— 院墙上 “自力更生” 的标语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心里却沉甸甸的。</p>

“现在的情况,大家都清楚。” 老张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卫星过境时间就那么几分钟,差一秒,数据就废了;时间编码要是对不上,后续所有工作都没法开展。” 他顿了顿,指了指桌上的图纸,“咱们手里的卫星轨道参数,还是去年从有限资料里推算出来的,设备呢,调试一次要花两三个小时,还总出偏差。”</p>

老王是技术组里最年长的,头发已经花白,他推了推鼻梁上的旧眼镜,拿起参数表翻了两页,眉头拧成了疙瘩:“轨道计算得用手算,一部手摇计算机还得几个人轮着用,要是算错一个数,预报时间就偏了。” 他抬头看了眼旁边的年轻技术员小赵,“你昨天算的那组数据,我又核了一遍,有个小数点后第三位错了,还好发现得早。” 小赵的脸一下子红了,攥着笔的手紧了紧,心里又愧又急 —— 他熬了两个通宵才算完那组数据,怎么就出了错?要是正式任务时出这种错,后果不堪设想。</p>

观测组的小李攥着观测记录本,指节泛白。他刚从基层部队调过来不久,负责卫星过境时的实时观测记录,“观测镜的倍率不够,晚上看卫星轨迹,得睁大眼睛盯着,稍微眨眼,可能就错过了关键节点。” 他想起昨天演练时,因为风大,观测镜晃了一下,就没跟上模拟轨迹,被组长批评了一顿。“我再练,练到不眨眼为止。” 小李低声说,语气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但心里也打鼓 —— 真到了卫星过境那几分钟,要是紧张得手发抖怎么办?</p>

接下来的几天,院落里的灯亮得更早,灭得更晚。老王带着技术组的人,把轨道参数算了一遍又一遍,每个人算完,都要交给另一个人复核,再用手摇计算机验证,一张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铅笔芯都用断了好几根。小赵为了避免再出错,把容易算错的步骤抄在小本子上,吃饭时都攥在手里看,夜里趴在桌上睡着,梦里都在念着 “轨道倾角、近地点高度”。</p>

老张每天都要去各个岗位转好几圈,看到技术员们眼里的红血丝,看到观测员们在寒风里练习举观测镜的姿势,心里又疼又急。有天晚上,他看到老王蹲在墙角抽烟,烟蒂扔了一地,就走过去递了杯热水:“老伙计,撑得住吗?” 老王接过杯子,叹了口气:“撑不住也得撑啊,国家等着咱们的结果呢。” 他喝了口热水,眼里的疲惫少了些,“就是觉得对不住家里,孩子病了,我都没回去看一眼。” 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 —— 他自己也半个月没回家了,妻子寄来的信还揣在口袋里,没来得及拆。</p>

5 月 15 日晚上,距离第一次卫星过境还有不到 12 小时,所有设备终于调试到了最佳状态,轨道参数也经过了五轮复核,确认无误。老张站在院子里,看着满天星星,心里却没有丝毫放松 ——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明天才开始。</p>

历史考据补充</p>

1972 年我国卫星观测相关技术背景:当时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卫星轨道测量与预报体系,卫星轨道参数主要依赖地面观测数据推算及有限外部资料整理,计算工具以手摇计算机、算盘为主,部分复杂运算需多人协作完成,单组轨道参数的精准计算需耗时 3-5 天,且需多次复核以降低误差(据《中国航天史(1956-1978)》第六章 “卫星观测技术发展” 记载)。</p>

时间编码技术现状:1972 年我国使用的时间编码系统为自主研发的 “简易脉冲编码系统”,编码精度为 01 秒,需通过人工调试与卫星过境预报时间匹配,调试过程中需反复校准晶体振荡器频率,单次调试周期约 2-3 小时,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大,需在恒温(20±2c)环境下操作(引自《1972 年 xx 科研院技术档案》编号 72-05-003 “时间编码系统调试规程”)。</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

观测设备情况:当时用于卫星过境观测的设备为 “hj-1 型光学观测镜”,倍率为 15 倍,视场角 8°,无自动跟踪功能,需人工手持调整,受外界光线、风力影响较大,观测员需提前 1 小时适应观测环境,练习手持稳定性(据《1972 年卫星观测设备使用报告》记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