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韩成意识到他说得很有道理。三千多粒米已经让大家数了好一会儿,一万粒以上再一颗颗去数,简直是天方夜谭。</p>
然而,如果不数的话,又怎么准确计算出米的数量呢?</p>
韩成提议:“找秤来称一下吧,我们称一斤米看看大概有多少粒。”</p>
听到这话,朱标立刻明白了。</p>
对啊!</p>
这个主意太好了!</p>
前面数量少时,还能数一数,可一旦多了,一颗颗地数,简直让人崩溃!</p>
他立即亲自出门安排人去找秤。</p>
没多久,秤就被送来了。</p>
朱元璋亲自操作,称出了一斤米,然后大家开始紧张地计数。</p>
过了一会儿,终于数清了,这一斤米竟然有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三粒。</p>
“那么,接下来就按一斤米大约一万六千二百五十粒来算怎么样?这样更方便算账。”</p>
韩成转向朱元璋和朱标征求意见。</p>
两人点头表示赞同。</p>
于是韩成把一斤米放进第六个格子里。</p>
第七个格子放五斤,第八个格子放二十五斤。</p>
第九个格子……已经没米了,韩成带来的米全都用完了。</p>
但这时,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盯着眼前的格子,陷入了沉思。</p>
第一个框里只有一颗毫不起眼的小米粒,可到了第八个框时,居然装满了整整二十五斤!</p>
那个框已经快撑不住了!</p>
仅仅传到第八代,就已经有如此惊人的增长?</p>
在亲眼见到这番景象之前,朱元璋与朱标对韩成所说的宗族人数一直将信将疑。</p>
然而此刻,他们彻底信服了!</p>
而韩成依然在埋头计算。</p>
“第九个框里应放一百二十五斤,第十个框则需六百二十五斤,第十一个框该有三千一百二十五斤。</p>
第十二个框,得装下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五斤。</p>
第十三个框,大概要七万八千一百二十五斤。</p>
一斤等于一万六千二百五十粒米的话,那便是……”</p>
韩成一边讲,一边握着羽毛笔在纸上列出竖式进行计算。</p>
这样的数目,他用心算根本算不清楚。</p>
稍作停顿后,他说:“十二亿六千九百五十三万一千两百二十五粒!”</p>
念出这个数字时,连他自己都吃了一惊。</p>
怎么会这么大?</p>
才到第十三代,就已经达到这般匪夷所思的程度?</p>
原本就目瞪口呆的朱元璋和朱标,在得知“亿”等于“万万”之后,更是愣住了!</p>
居然这么多吗?!</p>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震惊啊!</p>
两人皆被这天文数字震撼到了。</p>
尽管韩成所推算的数字基于理想状态,但实际上各种因素都会导致变化,比如有些人可能早逝,有人可能无法生育等,实际人数肯定不会如此之多。</p>
然而,这也间接证明了韩成提到的领取朝廷俸禄的宗室数量,确实介于二十万至百万之间!</p>
朱标依旧心存疑虑,认为韩成的速度太快,让人难以置信。于是靠近去看韩成的计算过程。</p>
却发现韩成所写的字符弯弯曲曲,极为简略,是他完全陌生的一种文字。</p>
只能放弃追问。</p>
“嘶~”</p>
朱元璋沉默良久后,突然像牙齿疼痛般倒吸一口凉气。</p>
这居然是真的!</p>
竟然真的能达到这么多!</p>
怪不得!</p>
怪不得韩成称宗室供养制度为毒瘤!</p>
果然没错!</p>
有了这么多宗室存在,大明早已被榨干了!</p>
在这种状况下,大明哪还有余力去从事其他事务?</p>
老四的这个方法,的确是个陷阱!</p>
宗室供养制度必须改革!</p>
必须改革!</p>
不改不行!</p>
谁能想到,十三代以后,宗室规模会膨胀到这种程度!</p>
可问题在于,该如何合理解决宗室问题呢?</p>
兜兜转转,事情又回到了原点。</p>
朱元璋再一次陷入了困扰之中……</p>
---</p>
朱元璋深陷苦恼。</p>
原本觉得老四的主意挺不错,可以借鉴。</p>
谁知这看似可行的方法背后,竟藏着这么大的隐患!</p>
一个足以让大明不断出血的隐患。</p>
想让藩王制度完美运行怎么就这么难?</p>
难道自己真的要废除藩王制度吗?</p>
可要是这么做,对其他儿子来说岂不是很不公平?</p>
皇位只传给长子一脉,其他人无缘帝位,若连他们的王爵也取消……那确实太不公平了。</p>
即便真的废除藩王制,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处理。</p>
这么多朱家子孙,总得妥善安排。</p>
朱元璋本因儿女众多、家族兴旺而欣慰。</p>
但如今面对这些问题,他首次感受到子女众多也是一种负担。</p>
“韩成,你来自未来,见多识广,可有良策帮我解决此事?”</p>
一番纠结后,朱元璋只能向韩成求教</p>
喜欢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请大家收藏:()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