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韩成这样一个来自未来的人点拨,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其中的奥秘。</p>
并不是说韩成比他们更聪明,而是因为他的生活年代比他们晚了几百年,身处一个信息的时代。他掌握着后世的知识,也深知明朝未来的走向。</p>
很多如今看似普通的事物,到了这个时代便显得格外新奇,甚至能引发深远的影响。</p>
一番长谈之后,朱元璋父子俩站了起来,满载而归,打算告辞。正事说完,韩成也希望他们能尽快离开,毕竟时间尚早,他还想与自己的未婚妻继续相处。</p>
所以,他对他们的离去很是期待。</p>
然而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止步,略作犹豫后问道韩成:“你能详细讲讲四哥登基后怎么对待那些藩王吗?”</p>
提到这件事,朱元璋的表情有些复杂。韩成心里有数,肯定是洪武帝听了他的描述,知道了朱棣后来的作为,对他有了新的看法。</p>
或许是对曾经深信不疑的藩王制度感到动摇。</p>
此刻,他心中已有念头,想要对这藩王制度有所动作。</p>
只是眼下尚未想出妥善的应对之策,于是转而想借鉴永乐大帝的经验,从中汲取教训。</p>
韩成本打算告退,可察觉到朱元璋的语气与往日有异,虽细微难察,却能在其语调中感受到一种倦怠与疲惫。</p>
朱元璋待他格外客气,这也让向来软弱的韩成更难以启齿告辞。</p>
“自然是可以的。”</p>
韩成说着便邀请两人重新落座,并自己亦归位。</p>
此事并非一时半刻能够讲清,需得梳理一番。</p>
整理思绪后,他开始了新一轮的讲述。</p>
从朱棣继位后实施的诸多举措说起——削减藩王护卫、改善宗室生活条件,乃至推行宗室养猪等事,一一道来。</p>
其中有些内容韩成先前已向朱元璋提及,但不够详尽;另有一些,则从未提起,如宗室养猪之事。</p>
这次,他将所有细节都毫无保留地陈述出来。</p>
朱元璋听罢,沉默许久。</p>
片刻之后,他长叹一声,又轻轻点头。</p>
此刻他最关切的,是如何妥善处理宗室问题。</p>
得知自己引以为豪的宗室体系竟引发内乱,他便决心不把这个隐患留给后代。然而,他始终未能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p>
“陛下是否打算借鉴永乐帝的方法来应对藩王问题?”</p>
面对韩成的发问,朱元璋本能地想摇头,却又意识到,在韩成面前,自己并无太多可隐瞒之事。这家伙来自数百年之后,且对大明似乎颇为了解。</p>
在这种情形下,他对韩成已无太多秘密可言。</p>
于是,他微微颔首。</p>
这也正是朱元璋在韩成面前情绪难掩的原因之一。他认为韩成清楚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人。既然如此,再伪装情绪显得多余,不但让自己不适,还会让韩成看穿。</p>
“陛下,此法万不可取,它同样是个陷阱。”</p>
韩成苦笑着说道。</p>
这是陷阱?</p>
朱元璋听罢一怔。虽然他也觉得老四的办法有些欠缺,但从整体来看,这已是无奈之下的最佳选择。</p>
如此方案,竟也成了一个陷阱?</p>
朱元璋难以置信。</p>
但随着韩成的详细解释,他很快接受了这一事实。</p>
(本章终)</p>
“永乐帝所用的方法,乍一看确实很妥当。</p>
放弃一部分利益,改善宗室生活,再加上些许强硬措施,使得藩王们虽然不情愿,但也接受了这套方案,从而削弱了许多藩王的军权。</p>
暂时解决了藩王制度带来的隐患。</p>
然而,这种方法并非没有问题。</p>
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藩王谋反的情况。</p>
这确保了明朝不会陷入内部纷争,皇位将永远传承于永乐帝这一支。</p>
但藩王制度本身的缺陷并未根除。</p>
它像一颗毒瘤,深深影响着明朝的发展。</p>
明朝的衰亡,除了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以及太子和二皇子造成的影响之外,藩王制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p>
若无藩王制度,明朝或许能多延续几十年。”</p>
偏殿内,韩成的话语让朱元璋与朱标心中掀起波澜。</p>
情况竟如此严峻?</p>
朱元璋认为朱棣的办法很好,朱标也持相同观点。</p>
尽管存在诸多隐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p>
削藩之举消弭了诸多潜在危机,对大明江山稳固大有裨益。同时,朝廷亦有所补报,以尽宗族情义。</p>
然而,为何传到韩成耳中,这些措施竟成了不堪之事?竟会削减大明气数?这般严重、如此夸张?</p>
并非众人不信韩成言辞,而是其话语与众人所思相去甚远。</p>
“那些藩王凭借地位胡作非为,扰民害众?”</p>
朱元璋听罢沉思片刻,目光落在韩成身上,语重心长地问道。此时他的心境颇为沉重。</p>
韩成虽未直言,但朱元璋已能断定,实际情况与他预想相差无几。</p>
如今藩王虽已分封,兵权尽失,再无反叛之力。</p>
据韩成所述,这些藩王的确未曾。</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既然无反叛之举,却仍有如此恶行,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仗势欺人,肆意妄为,荼毒生灵。</p>
这并非不可能发生。即便是在第一代藩王分封后,便有不少人渐趋堕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