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新的认识(1 / 2)

朱元璋语气中透着强烈的杀气。</p>

从前不知市舶司如此盈利,也不知海外竟如此富饶,也就罢了。现在既已知晓,若还有人继续作乱,朱元璋绝不会手软。</p>

对一个历经贫困的君主来说,任何妨碍他赚钱,特别是赚大钱的人,都是他的劲敌。</p>

韩成没细谈如何杜绝走私,他认为以朱元璋的能力,此事定能妥善处理。</p>

他还需在此班门弄斧吗?</p>

“要建立市舶司,除了要有强大的海军和相关政策支持外,还需要专业人才来主导和指导。这其中有诸多学问。</p>

就说海上远航吧,需要积累无数经验。”</p>

地方上的风俗习惯、喜好货品以及特产之类的事宜,这些都是需要预先打探明白的。</p>

把这些搞清楚,才不至于像瞎子一样摸不着头脑……</p>

朱标低头疾书,唯恐遗漏韩成所说的一个字。</p>

朱元璋也是全神贯注地听着。</p>

这一夜,韩成让父子俩都有了新的认识。</p>

初来时只问能否找寻糖与鸡蛋的替代品,不曾想竟收获如此之丰。</p>

“啊,我突然想到一个人,不知他还健在否。</p>

若能找到此人,对市舶司的海外贸易定是莫大的助力!”</p>

讲到市舶司事务,韩成脑海中忽地浮现出一个名字。</p>

他心中一阵欢喜,暗自责怪自己先前为何遗忘此人的存在!</p>

幸好此刻记起,否则损失恐难以估量。</p>

“是谁?”</p>

“韩成,快说!”</p>

韩成话音未落,朱元璋与朱标的声音便同时响起。</p>

尽管话语不同,但两人的心意却是一致的。</p>

“此人姓汪,名大渊,字奂章。”</p>

韩成缓缓道出此人的姓名。</p>

对于后世许多人而言,汪大渊的名字颇为陌生。</p>

远不及七次下西洋的郑和那样声名显赫。</p>

朱元璋沉吟片刻,心中暗自思量。汪大渊这个名字虽陌生,但听韩成所言,此人早年便已投身航路,足迹遍布南洋诸地,更留下《岛夷志略》以记风土。若能招揽其人至市舶司,必可为事务添砖加瓦。</p>

“汪大渊……”朱元璋喃喃自语,脑海中飞速回忆,却未寻得丝毫印象。朱标亦摇头表示不知。</p>

韩成笑道:“这倒也不奇怪,他不过一介商人,在这世间并未显赫名声。早在元廷时,他便已在外闯荡,对南海一带颇为熟悉。”</p>

朱元璋听罢点头称是。待韩成详细介绍完汪大渊的事迹后,他立刻决意要将此人纳入麾下。哪怕汪大渊已然辞世,也要设法寻觅其后人。</p>

这般人才,市舶司万不可错过!</p>

"有关市舶司与海外贸易的事,我能讲的都在此了。</p>

若以后还有新想法,我会再向大哥和圣上禀报。"</p>

韩成沉思片刻,确定无遗漏后便结束了对市舶司的讨论。</p>

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太子朱标都觉得获益良多,却又感觉言犹未尽。</p>

然而韩成已如此表态,朱元璋也不便追问。</p>

回想此次谈话,他意识到从韩成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p>

不仅知晓了解决缺糖之法,还一并理清了西南治理的头绪。</p>

西南之地远离中原,地势险要,环境恶劣,民风剽悍,原本就易生祸端。</p>

再加上元朝统治遗留下的诸多弊病,情况愈发棘手。</p>

自己虽已攻占西南,但要使其稳定下来,仍需耗费巨大精力。</p>

一旦处理不当,极可能成为第二个西凉,长期动荡,消耗国家资源。</p>

如今韩成提出在西南发展制糖业,并将其与生产及对外贸易结合,</p>

竟使得众多难题迎刃而解!</p>

不仅缓解了缺糖问题,还让当地百姓有所收益,与朝廷利益相辅相成。</p>

尽管制糖业无法惠及每一户人家,但能达到这般成效,已然十分难得!</p>

一旦韩成提到的那些事务,在西南那边顺利落实,即便日后仍有叛乱,规模也定会十分有限,难以掀起大的风浪。</p>

西南不仅不会消耗朝廷的资源,反而会为朝廷创造巨大的财富。</p>

真是妙极了!</p>

比我自己构想的西南治理策略,要优秀无数倍!</p>

看似无奇的一招,竟然解决掉了我所有的顾虑。</p>

更何况,韩成还提及了许多关于市舶司建设及海外贸易的见解。</p>

此次前来,实在值得!</p>

朱元璋此刻确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过多年读书的感受。</p>

即便是刘伯温尚在人世,怕也是想不出这般妙策。</p>

“岳父大人,您现在是否觉得,准许我和有容在一年内完婚,是极为划算之事?”</p>

正沉思于自己允许韩成与有容年内成婚并未吃亏的朱元璋,听罢微微一惊,这小子难道掌握了读心之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