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全能通才:沈括的大宋百科传奇(2 / 2)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第三章 军事奇才的边关经略</p>

熙宁七年,辽朝派使者来争河东地界,声称黄嵬山一带是辽国领土。朝廷派去的使者都被辽使问倒,王安石推荐沈括:“子容懂地理,善辩论,让他去。”</p>

沈括接到任务,连夜查阅枢密院的档案,找到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原件,上面明确标注黄嵬山是宋辽界山,山南属宋,山北属辽。他把地图、盟约抄录成册,带着去见辽使。</p>

辽使耶律荣拿出辽国地图,指着黄嵬山说:“此山自古属辽,沈大人不要强辩。”</p>

沈括展开带来的地图,指着盟约原文:“耶律大人请看,盟约白纸黑字写着界山位置。你们的地图把山南迁了三里,是何道理?”他拿出历代边界石碑拓片,“这些石碑现在还在山南,难道会自己长腿跑到辽国去?”</p>

耶律荣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回国。沈括趁机绘制《天下州县图》,详细标注边界地形,为朝廷保住了数百里土地。宋神宗称赞:“沈括一席话,胜过十万兵!”</p>

熙宁九年,沈括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延安对抗西夏。刚到任就遇上西夏军来犯,西夏大将梁永能率三万骑兵围攻永乐城。</p>

将领们主张出城迎战,沈括登上城楼观察:“西夏军是骑兵,城外平原利于他们冲锋。我们据城死守,派轻骑袭扰粮道。”</p>

他让人在城头架设床子弩,又组织百姓制作滚石擂木。西夏军攻城时,床子弩射出的铁箭能穿透铠甲,滚石擂木砸得西夏兵人仰马翻。沈括亲自擂鼓助威,守军士气大振,连续击退七次进攻。</p>

同时,他派副将种谔率五千轻骑绕到西夏军后方,烧毁他们的粮草。梁永能见粮草被烧,攻城不下,只好撤退。沈括趁机追击,斩获三千首级,缴获战马五千匹。</p>

永乐城保卫战后,沈括没有松懈。他发现宋军武器落后,西夏的神臂弓射程比宋军弓箭远一倍。沈括找到被俘的西夏工匠,耐心劝说,让他们传授神臂弓制作技术。</p>

他亲自研究改进,在弓臂上加了竹片增强弹性,用牛角加固弓弦,射程又增加了三十步。新造的神臂弓装备部队后,宋军在射箭比试中完胜西夏军。沈括还编了《修城法式条约》,详细规定城墙高度、厚度、箭楼位置,延安城防成了西夏军无法逾越的屏障。</p>

驻守延安期间,沈括走遍边关,记录山川地形、民俗风情,写成《使辽图抄》《边州阵法》。他发现陕北的石油可以燃烧,比木炭更耐用,就组织百姓开采,用于军队做饭、照明。他在《梦溪笔谈》里写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石油用途的文字。</p>

第四章 科学巨匠的百科全书</p>

元丰五年,沈括因永乐城之战失利被贬为随州团练副使。虽然仕途受挫,但他没有消沉,把全部精力投入着书立说。在随州的简陋住处,他把多年积累的笔记整理成册,这就是后来的《梦溪笔谈》。</p>

每天清晨,沈括就坐在窗前写作,妻子张氏帮他研墨、抄写。他的笔记内容包罗万象:数学上的“隙积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会圆术”(弧长计算);物理上的磁偏角发现、凹面镜成像原理;化学上的胆矾炼铜、灌钢法记载;天文上的五星运动规律、陨石成分分析……</p>

有天张氏端来汤药,见他在画活字印刷的木模,笑道:“别人被贬都愁眉苦脸,你倒好,天天摆弄这些。”</p>

沈括放下刻刀:“这些都是宝贝啊!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太了不起了,我要把它记下来,让更多人会用。”他详细记录活字制作流程,还改进了排版方法,用铁板、松脂固定活字,提高印刷效率。</p>

被贬到润州后,沈括在梦溪园盖了间书房,继续写作。附近的工匠、农夫常来请教问题:铁匠问如何提高铁器硬度,他讲淬火技术;农夫问如何改良农具,他画曲辕犁图纸;医生问草药特性,他拿出自己编的《良方》手稿。</p>

有个老木匠看不懂建筑图纸,沈括就用竹片做成立体模型,演示房屋结构:“你看,这斗拱要这样咬合才结实,屋檐要出挑三尺才能挡雨。”老木匠茅塞顿开,按他的方法盖房,房子又结实又美观。</p>

沈括还记录了大量民间发明:喻皓的《木经》、高超的合龙堵口法、僧怀丙的打捞铁牛技术……他说:“能人在民间,这些技艺不能失传。”有人嘲笑他收录“雕虫小技”,他反驳:“衣食住行、农耕水利,哪样离得开这些‘小技’?”</p>

元佑七年,《梦溪笔谈》定稿,共二十六卷,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医学、工程技术等几十个领域,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书成那天,沈括邀请润州的工匠、农夫到梦溪园做客,把书念给他们听。当听到自己的发明被记录在册,老工匠们激动得落泪。</p>

除了《梦溪笔谈》,沈括还着有《长兴集》《苏沈良方》《天下州县图》等几十部着作。他的《苏沈良方》收录了一千多个药方,详细记录药材炮制方法、服用剂量,其中“秋石方”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性激素提取方法。《天下州县图》是当时最精确的全国地图,用比例尺绘制,还标注了地形海拔,比欧洲早了三百年。</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