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将奏折传出,富弼忍不住说:“娘娘,范纯仁只是个知州,让他督办赈灾,怕是难以服众。”</p>
“他父亲范仲淹治水有功,”曹氏的声音透过帘子传来,“去年越州饥荒,他开仓放粮救活数万人,有经验。让韩相公给他加个转运使的头衔,谁敢不服?”</p>
帘外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想到这位皇后竟对地方官员如此了解。韩琦躬身领旨:“臣遵旨。”</p>
退朝后,韩琦对富弼感叹:“皇后娘娘比我们想的更懂朝政,有她在,陛下可以安心养病了。”</p>
富弼望着东暖阁的帘子,若有所思:“但愿她能守住分寸,别真成了吕后、武后之流。”</p>
暖阁内,曹氏看着案上堆积的奏折,拿起一本关于西北边防的急报。上面说西夏侵扰边境,禁军缺粮少饷。她想起仁宗在位时,每次边防有急报,都会彻夜难眠。她提笔写下:“调京东的粮草补充边防,命郭逵严守要塞,不得主动出击。”</p>
窗外的阳光照在奏折上,她的影子落在帘上,像一幅沉静的画。</p>
第三章 帘下的民生细账</p>
治平二年的春天,汴梁城的夜市格外热闹。曹氏穿着便服,坐在御史台对面的茶棚里,听着周围的议论声。她身边的宫女扮成仆妇,警惕地看着四周。</p>
“听说了吗?今年的春税又涨了,连盐碱地都要收税!”卖菜的老汉把扁担往地上一戳,愤愤不平。</p>
茶棚老板端着茶水过来,压低声音:“可不是嘛!听说新上任的转运使为了讨好上面,把去年的灾免税都给补上了,好多人家都交不起税,被官府抓去坐牢了。”</p>
曹氏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茶水上的热气模糊了她的脸。她让仆妇给了老汉些碎银子,轻声问:“老人家,你们那的税吏很凶吗?”</p>
老汉接过银子,叹了口气:“凶得很!我们村的李秀才,就因为替村民说句公道话,被税吏打断了腿,现在还躺在床上呢!”</p>
正说着,街对面的御史台走出几个官员,其中就有反对垂帘听政的王畴。他穿着锦袍,被随从簇拥着,对路边跪地喊冤的百姓视而不见。</p>
曹氏放下茶杯,起身道:“回宫。”</p>
回到坤宁宫,她立刻让人找来京东路的赋税账本。账本厚厚的几大册,上面的数字密密麻麻,看着工整,却在细微处藏着猫腻——灾年的赋税记录与实际灾情对不上,明显有篡改的痕迹。</p>
“传范纯仁进宫。”曹氏将账本放在案上,指尖划过那些可疑的数字。</p>
范纯仁风尘仆仆地赶来,身上还带着江南的湿气。他刚办完赈灾事务,听说皇后召见,心里有些忐忑。“臣范纯仁参见娘娘。”</p>
“京东路的赋税,你怎么看?”曹氏将账本推到帘外,“灾年不减税,还追缴旧税,是谁的主意?”</p>
范纯仁翻看账本,脸色越来越沉:“回娘娘,这是转运使李参的主意。他说要充实国库,为陛下修建宫殿筹集资金。”</p>
“修建宫殿?”曹氏的声音冷了下来,“百姓连税都交不起,他却想着修宫殿?传我的令,免去京东路去年的灾免税,释放因欠税被抓的百姓,李参革职查办!”</p>
范纯仁躬身领旨,犹豫了一下说:“娘娘,李参是太后的远房亲戚,这样处置,怕是会得罪太后那边的人。”</p>
“太后若知道他苛待百姓,也不会护着他。”曹氏的声音透过帘子传来,“你只管去办,出了事我担着。对了,那个被打断腿的李秀才,让官府给他治伤,赔医药费。”</p>
范纯仁惊讶地抬起头,没想到皇后连这种小事都知道。他躬身退下,心里对这位帘后的皇后多了几分敬佩。</p>
几日后,李参被革职的消息传开,京东路的百姓纷纷奔走相告。有人带着家乡的新米来到宫门外,跪在地上感谢皇后。曹氏让太监把米收下,换成银子还给百姓,又下旨:“以后各地赋税,必须由知县、知州共同签字,灾年减免要有乡老作证,不得擅自加税。”</p>
韩琦拿到旨意时,正在和富弼议事。富弼看着旨意上的字迹,感叹道:“皇后娘娘不仅懂朝政,更懂民生啊。这些细账,我们当大臣的都未必清楚。”</p>
韩琦点点头:“她把仁宗皇帝的民生账本续下去了。有她在,大宋的根基错不了。”</p>
坤宁宫的灯下,曹氏正在核对新送来的民生账本。上面记录着各地的粮价、菜价、工钱,她在每个数字旁都做了批注,哪里粮价高了,哪里工钱低了,一目了然。宫女进来禀报:“娘娘,陛下醒了,说想见您。”</p>
曹氏放下笔,走到铜镜前整理了一下衣衫。镜中的女子鬓角已有了几丝白发,但眼神依旧清澈。</p>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