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瞬间吵成一团,文臣们分成两派,你一言我一语,唾沫星子差点溅到龙椅上。武将们站在一旁,看着文官们唇枪舌剑,个个面无表情。</p>
赵祯端着茶杯,看着阶下争论不休的大臣们。茶杯里的龙井已经凉了,他却浑然不觉。去年他废黜郭皇后时,大臣们也是这样争论;前年西夏入侵,讨论是否出兵时,他们还是这样争吵。</p>
“都静一静。”赵祯的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大殿瞬间安静下来。“削减宫中用度,朕准了。即日起,朕的膳食减少一半,后宫用度减半。”他看向范仲淹,“变法之事,你与富弼、欧阳修拟定详细章程,三个月后呈上来。”</p>
吕夷简脸色铁青,却只能躬身领旨。王拱辰还想说什么,被赵祯冷冷的目光逼了回去。</p>
退朝后,赵祯在御花园散步。秋菊开得正盛,黄的、白的、紫的,挤挤挨挨地占满了花坛。太监捧着新摘的秋梨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说:“官家,皇后娘娘听说您要减膳食,特意让御膳房炖了燕窝。”</p>
赵祯摆摆手:“不必了。让御膳房以后每日只做四道菜,多余的食材都分发给禁军将士。”他走到一株白菊前,看着花瓣上的露珠,“对了,把朕库房里那些珠宝玉器都清点一下,拿去变卖,补贴西北军饷。”</p>
太监愣在原地,结结巴巴地说:“可那些都是先帝留下的宝物,变卖了怕是……”</p>
“宝物再好,也不如将士们的性命金贵。”赵祯摘下一朵白菊,花瓣柔软微凉,“告诉皇后,后宫的首饰也都收起来,以后非节庆不许佩戴。”</p>
消息传到后宫时,皇后曹氏正在给蚕宝宝换桑叶。听见太监禀报,她放下手里的桑叶,摘下头上的金步摇:“把我的首饰都收进库房,再传令各宫,除了太后,所有人都不许戴珠玉首饰。”</p>
宫女们面面相觑,谁都知道这位皇后素来节俭,却没想到连陛下的决定都如此支持。曹氏看着竹匾里蠕动的蚕宝宝,轻声道:“官家心里装着百姓,咱们做后宫的,不能给他添麻烦。”</p>
第三章 雨夜的平民药方</p>
连绵的秋雨下了三天,汴梁城的排水沟渠堵了大半,低洼处的民房都积了水。赵祯站在皇宫城楼上,望着城外白茫茫的水泽,眉头拧成了疙瘩。</p>
“陛下,范仲淹相公求见。”侍卫在身后禀报。</p>
赵祯转身下楼,御书房里,范仲淹浑身湿透,手里还攥着份灾民名册。“陛下,城南低洼处有三百多户百姓被淹,已经安排到城隍庙暂避,但疫病开始蔓延,不少人上吐下泻。”</p>
“太医院的医官呢?”赵祯急忙问道。</p>
“医官开了药方,但药材短缺,而且……”范仲淹犹豫了一下,“那药方里有当归、人参,灾民们买不起。”</p>
赵祯猛地站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案上的奏折。“传朕旨意,打开太医院的药库,所有药材免费发放给灾民!”他抓起披风,“备轿,朕要去城隍庙看看。”</p>
范仲淹连忙阻拦:“陛下,疫区危险,您万金之躯……”</p>
“朕是天子,更是百姓的君父。”赵祯已经披上披风,“百姓在受苦,朕岂能躲在皇宫里?”</p>
城隍庙的院子里挤满了灾民,男人们在修补漏雨的棚子,女人们抱着孩子晾晒湿透的衣物,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草药味。赵祯走进大殿,看见角落里躺着几个面色蜡黄的灾民,盖着破旧的棉被瑟瑟发抖。</p>
“怎么样了?”他走到一个老医官身边,医官正给病人喂药。</p>
“回官爷,”老医官以为他是朝廷派来的官员,叹了口气,“这是水疫,得用黄连、苍术熬汤喝,可药不够了。太医院送来的药都是贵的,咱们老百姓用不起啊。”</p>
赵祯看着药罐里黑乎乎的药汤,又看了看病床上呻吟的灾民,转身对侍卫说:“去把太医院院判叫来!”</p>
太医院院判匆匆赶来,看见赵祯时吓得差点跪倒在泥水里。“陛下,臣……”</p>
“你开的药方,为何要用那么多贵重药材?”赵祯指着药罐,“灾民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买人参当归?”</p>
院判结结巴巴地说:“陛下,这是祖传的药方,不用贵重药材恐难见效……”</p>
“放屁!”赵祯难得动了怒,“当年朕在潜邸时得过痢疾,用的就是黄连配马齿苋,几文钱就能治好!你身为太医院院判,难道不知道因地制宜?”</p>
老医官在一旁附和:“这位官爷说得对!我们乡下治水疫,就用黄连、艾草、马齿苋熬汤,效果好还便宜!”</p>
赵祯立刻对范仲淹说:“传旨,让各县衙组织百姓采集马齿苋、艾草,太医院提供黄连,按这个方子配药,免费发放给灾民。”他又看向院判,“你被撤职查办,让太医院的老医工重新制定平民药方。”</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