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她把他成功推进了老首长视线中(1 / 2)

陈默见大家都这么看着他,先指了指沈用剑带来的那块腊肉说道:“这腊肉选料精,肥瘦比例匀得像用尺子量过,熏制的烟火气淡,带着点酒渍的醇香,一看就是精工细作的馆子菜路数。论口感,它没挑错,入口不柴不腻,是好东西。”</p>

说着,陈默把竹清县的腊肉往董老面前推了推后,又继续说道:“但竹清县的腊肉不一样。您看这肉的纹理,带着点不规整的粗粝感。”</p>

“因为猪是合作社统一养的,但每头猪都带着农户自家玉米地的性子,吃的豆粕配比里掺了本地山泉水泡过的荞麦,所以肉香里藏着点土腥气,是山地里长出来的味道。”</p>

“再看熏制的痕迹,表面有层薄薄的烟霜,那是马尾松枝熏足十二天的记号。”</p>

“沈秘书带来的腊肉讲究‘净’,烟火气只是点缀;我们的腊肉是‘透’,松针的清香从皮渗到骨,咬一口能尝到木头燃烧的草木气,那是竹清县山里的味道。”</p>

陈默说到这,顿了顿,夹起竹清县的腊肉放进嘴里细嚼,咽下去后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这腊肉背后的账。”</p>

“沈秘书的腊肉,卖的是手艺和名气;我们的腊肉,每块肉里都记着三本账。”</p>

陈默的话倒新鲜,成功把董老和沈用剑的目光全吸到他身上去了,包括房君洁,她也不知道三本账是啥意思。</p>

陈默就继续说道:“三本账是农户的养殖账,合作社的手艺账,还有县里的民生账。”</p>

“当然了,现在要加一本账,那就是老房总的独家熏腊肉账。”</p>

“这些账,就像房总说的,这肉的收购价比市场价高两成,背后是几十家合作社、几百多户农户的生计。”</p>

“农户知道按标准养出来的猪能卖上好价钱,才敢把心思全扑在猪圈里。”</p>

“合作社的老师傅把着熏制的火候,是怕砸了竹清县这三个字的招牌。”</p>

“我们这些做干部的盯着冷链车准时到地头,是怕辜负了他们凌晨三点还在给猪添料的辛苦。”</p>

说到这里,陈默拿起纸巾擦了擦嘴角,目光落在董老身上,一脸诚恳地说道:“老首长,所以沈秘书的腊肉是盘好菜,吃的是滋味。”</p>

“我们县的腊肉是份念想,吃的是烟火气里的踏实。”</p>

“那是农户握着钞票时,指缝里漏出来的笑声,是合作社账本上一笔笔规整的收入,是山地里长出的希望。”</p>

陈默不管不顾地说了这么多后,目光也在偷偷观察董老和沈秘书的脸色,特别是沈秘书,以后任何京城渠道的对接,找的人可是这位大秘书。</p>

董老听完陈默的话,一脸慈祥地看着这小子说道:“你小子还真敢说大实话啊,把一块腊肉说出了烟火气里的民生味。”</p>

“难怪被常靖国选中了,他是阮老头家的上门女婿,也是阮老头视为珍宝般的半个儿子。”</p>

“不对,应该是整个儿子,阮老头在小常是孤儿时,就资助他一路上了大学,要到了身边带着,可谓是全心全意啊。”</p>

“如今,小常去了江南接任省长,你小子曾经做过他的秘书,也是遇对了伯乐。”</p>

“世人都道伯乐识马,却不知伯乐最难得的不是‘识’,是‘信’。”</p>

董老说到这里抬眼望向陈默,笑容里藏着一股深意,继续说道:“千里马常有,可让马敢撒开蹄子跑的草原不常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