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用为老百姓服务之心 感动老首长(1 / 2)

董老的这句话“故土的烟火气”,让陈默和房君洁都动了情。</p>

就在陈默要继续表态,明年一定来接老首长回家看看时,董老忽然侧过头看向陈默,问道:“小陈说特供的根本在‘供’,那竹清县现在的‘供’,能托住多少农户?”</p>

董老明明在回忆故土,突然就抛出这么严肃的话题,不仅仅是陈默,房君洁和沈用剑都惊讶地看住了这位白花苍苍的老爷子。</p>

陈默却极平静,语气诚恳地应道:“老首长,竹清县山地多,以前农户零散种些作物,丰收了愁销路,歉收了更愁生计。”</p>

“我到任后,和房总他们合计着,把零散的地块整合起来,按‘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p>

“企业出技术和订单,合作社管统一耕作,农户按亩分红,还能在合作社务工拿工钱。”</p>

“无论是农业还是养殖业,都是走的这个路线。”</p>

“房总之前只是苦苦守着她父亲的基本盘,再加上想收购猪场的人作妖,一直不敢扩建。”</p>

“我到任后,以自己的信誉给洪强蓄牧公司贷了第一笔款两百万,用于员工工资发放,而且三年免息。”</p>

“第二笔两百万也很快会打到房总公司账上,另外,房总公司扩建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已经交了方案,向市里和省里争取投资五千万,带动的不仅仅是房总的公司,更是周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户的全面运作。”</p>

“老首长,沈秘书,我以前做了八年深度调查记者,虽然做记者和做县长不同,但我对基层的情况是深入调查研究过的。”</p>

“就说房总公司收的腊肉原料吧,以前是农户自家养几头猪,肥瘦不均,熏制手艺也没个准头。”</p>

“现在合作社统一育种、统一防疫,连喂的玉米都按比例配了豆粕,出栏时体重差不过三斤。”</p>

“农户不用愁猪卖不出去,房总也能保证原料稳定,这就是‘供’的底气。”</p>

陈默说得头头是道,他这话一落,房君洁在一旁补充道:“董爷爷,我们新上的冷链车,能直达到县城的每个合作社。”</p>

“就像陈县长说的,以前农户凌晨三点就得挑着菜往镇上赶,现在冷链车直接到地头,损耗能降三成多。”</p>

“而且我们做的这条特供渠道,也是有购条件的。”</p>

“董爷爷,我们这特供渠道的收购条件,说严也严,说宽也宽。”</p>

“就拿收腊肉来说,首先得是合作社统一饲养的猪,出栏时必须有防疫部门的检测报告,少一项章都不收。”</p>

“熏制的时候更讲究,得用本地的马尾松枝,不能掺别的杂木,熏房温度必须控制在六十五到七十度之间,熏足十二天。”</p>

“这是我爸当年传下来的老规矩,松针的清香地慢慢渗进肉里,急不得。”</p>

“但对农户来说,这些条件反倒是宽心的。”</p>

“以前他们自己瞎琢磨着熏,有的怕坏了,熏得跟石头似的;”</p>

“有的火大了,带着焦糊味。”</p>

“我们派了老师傅去合作社教手艺,只要按标准来,每斤收购价就比市场价高两成。”</p>

“董爷爷,您知道吗?上次第一批按新标准收的腊肉,农户拿到钱时,有个大娘攥着我的手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规整的票子。”</p>

“还有蔬菜瓜果,必须是无公害种植,化肥农药得用合作社统一发的,用量都按地块大小标在本子上,收的时候要过检测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