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47(1 / 2)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位科学巨人——祖冲之。他在天文、数学、物理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生于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籍贯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科学家。</p>

祖冲之祖父是朝廷负责建造的官员,因而从</p>

小受家庭影响喜欢科学知识,南朝刘宋王朝时,祖冲之做过徐州刺史刘子鸾的从事和公府参军,刘子鸾被杀后,祖冲之被调到娄县去做了县令。</p>

刘宋孝武帝时,祖冲之曾在华林学省学习,并进行了很多科学研究。南齐发生内乱时,祖冲之在给齐明帝的上书《安边论》中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边防。</p>

祖冲之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所撰的《缀术》一书,被收入《算经十书》,唐代将此书列入国子监教材,后因深奥而未得传。</p>

祖冲之为了天文、历法上的推算,和度量衡的考核需要,研究圆周率(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比),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p>

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与3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p>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这一纪录保持了千年,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日本的学者为了纪念祖冲之的贡献,曾建议把圆周率改名为“祖率”。</p>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修订历法,创制了新的《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新历法中。</p>

为了研究天文历法,他研读了历代所有的历书,常拿着仪器去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p>

经过研究和实测,他发现旧历法不够精确,如闰年,每19年有7个闰年,这样每过200年就要多出一天。在他新编的《大明历》中,对这样的错误就作了纠正。</p>

他把闰年改为,391年设置144个闰年,比旧历法要合理很多。关于“岁差”(太阳从上一年冬至到下一年冬至,没有回到原来的位置),他使“回归年”和“恒星年”区分开来,</p>

并精确地测出一“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时间),是365日。这和现代科学测量所得的日数的误差,仅有60万分之一。这是何等的精确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