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畔灵章 本草春秋》上卷(2 / 2)

第三回 四气明性 五味验经</p>

泽泻能解湿毒的消息,像野火般在泽川氏传开。阿苓却没有懈怠,她将完整的植株摊在晒谷的石板上,召集族中长老细看。植株生在水泽,叶向上承天阳,茎入泥接地气,球茎藏于阴阳交界,正是“天之所生,地之所载”的模样。</p>

“你们看这断面,”阿苓用骨刀切开球茎,“色白属金,质润属水,金能生水,所以它能引水;味甘淡,甘能补,淡能渗,渗就是让水顺着该去的道走。”松婆摸了摸球茎,又闻了闻煮过的药渣:“性凉,你看喝了它,人身上的燥热气就退了,这是能清能利。”</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为了验证泽泻的性味,阿苓做了个试验:让三位病人分别服用不同时节的泽泻。春分采的,球茎尚嫩,煮出的汤味淡而薄,利水之力弱;夏至采的,叶茂茎粗,球茎饱满,汤味清甘,利水最捷;霜降后采的,球茎缩成硬壳,味带微苦,煮汤后竟让一个本就体虚的老妪泄得更厉害。“这便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阿苓在龟甲上刻下三道痕,“夏末秋初采的,得水火相济之气,最合时宜。”</p>

族中有个叫“石勇”的猎手,患痹痛三年,每逢阴雨天,肩臂便痛得抬不起弓。阿苓用夏采的泽泻,配着晒干的桂枝煮水给他喝。“泽泻利水,桂枝通阳,”她解释道,“湿邪裹着寒气,得先让阳气走通了筋络,泽泻才能把湿寒引出去。”石勇连喝七日,竟能拉开强弓,只是射箭时还微有滞涩,阿苓又加了些苍术粉末,“苍术味苦温,能燥湿,与泽泻相须,就像两把扫帚,一把扫水,一把扫泥。”</p>

又有一回,族中妇人“葵娘”产后水肿,喝了泽泻汤,却头晕目眩。阿苓诊看后,发现她是产后血虚,泽泻利水太过,伤了阴分。她赶紧取来红枣与粳米,煮成稠粥,让葵娘喝下,“枣甘温补血,米甘平补脾,用它们的甘味制住泽泻的淡渗,这叫‘相杀’,能解它的偏性。”三日后,葵娘的水肿消了,头晕也止了。</p>

这些经验,阿苓都让禾生刻在木简上:“泽泻,甘淡,凉,主湿痹,消水肿,夏采为佳,虚人忌单服……”木简渐渐积了数十片,成了泽川氏最早的“药经”。</p>

第四回 六气变幻 配伍显智</p>

那年是“水运太过”,深秋本应干燥,却淫雨霏霏,湿气裹着寒气,族中许多人得了“寒痹”,关节又痛又肿,皮肤摸起来冰凉。阿苓用泽泻配桂枝,却发现效果不如往年。</p>

“今年的寒气太重了。”松婆裹着兽皮,指着窗外的雨,“六气之中,寒与湿相结,就像冰裹着泥,单用泽泻引水,桂枝通阳,力道不够。”她让阿苓去采来细辛,那草生在背阴的石缝里,根细如丝,味辛烈,能呛得人打喷嚏。</p>

阿苓将泽泻、桂枝、细辛同煮,药汤喝起来,先觉辛辣冲鼻,随后转为清甘,咽下去,腹中竟暖融融的。给寒痹最重的石父喝下,半日功夫,他便能自己站起来,活动肩膀时,骨缝里的“咔咔”声轻了许多。“细辛辛温,能散寒,就像在冰泥里点把火,”阿苓在木简上补刻,“泽泻得细辛之助,能化寒水;细辛得泽泻之佐,不致燥烈伤津,这是‘相使’。”</p>

冬日来临,泽川氏储存了大量兽肉,有人吃多了,腹胀如鼓,矢气恶臭。阿苓取来泽泻,配着神曲(族中用谷物发酵制成)煮水,“肉属阴,积在胃里生湿浊,泽泻利水,神曲消谷,一利一消,浊气得散。”喝了药的人,不多时便腹中雷鸣,如厕后顿觉轻快。</p>

族中孩童“枣儿”,得了一种怪病:白天好好的,夜里就发热,小便短少,哭闹不止。阿苓看她舌尖发红,说是“心火下移小肠”,取来泽泻配淡竹叶,“泽泻引小肠的水湿,淡竹叶清心火,火降水行,夜热自止。”三剂药后,枣儿夜里睡得安稳了,眼睛也亮了许多,阿苓摸着她的头笑:“这便是《内经》说的‘水火既济’,药也能调人身的阴阳呢。”</p>

随着病例增多,阿苓发现泽泻的用处远不止利水消痹。有个老猎手眼睛昏花,看不清猎物踪迹,阿苓用泽泻配枸杞煮水给他喝,数月后,他竟能看清百步外的飞鸟。“泽泻能去湿浊,浊物一去,清气上升,自然耳目聪明。”阿苓在木简上记下这新发现,忽然明白,《神农》先祖所言“久服耳目聪明,轻身面生光”,原是这般道理——湿浊去了,气血畅了,人自然轻快有神采。</p>

春日再次降临云梦泽时,阿苓带领族人,在泽畔划出一片滩涂,特意留下泽泻生长,不再尽数采挖。禾生不解,阿苓指着新生的幼苗:“草木与人一样,也有生息。咱们用它救命,也得让它繁衍,这才是‘天人合一’的规矩。”风吹过滩涂,泽泻的新叶舒展,如无数只小手,托着晨光,也托着泽川氏与本草共生的岁月。</p>

(上卷终)</p>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