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薪火相传,术承孝意</p>
春秀去世后的第三个春天,清溪沟的阳坡上,白术长得愈发繁茂。婆婆的身体早已康复,她每日都会拄着拐杖上山,坐在春秀的坟前,看着那些绿油油的白术,就像看到了儿媳的笑脸。“秀啊,你看这草长得多好,村里好多人都靠它治病呢。”她会摘下几片白术叶,轻轻放在坟头,“这是你用命换来的药,咱得让它好好活着。”</p>
村民们学着春秀的法子,用白术配灶心土治腹泻,果然百试百灵。有户人家的孩子得了“疳积”,面黄肌瘦,吃不下饭,拉的粪便像溏泥。孩子的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采了阳坡的白术,炒黄后研成粉,拌在米汤里喂。三日之后,孩子竟能吃下小半碗饭,粪便也成型了。“这白术真是春秀姑娘变的,心疼咱娃呢。”孩子母亲对着阳坡的方向拜了又拜。</p>
村里的郎中,将春秀用白术的经验记在《青囊秘要》里:“白术,性温,味甘苦,入脾经。治老人久泻,需配伍灶心土(伏龙肝),土能助脾,脾健则泻止,此‘相使’之妙也。”他还补充了新的发现:“白术炒用,健脾之力更胜;生用,则燥湿之功强。”这些文字,虽朴实无华,却让春秀的实践经验,有了理论的依托。</p>
婆婆让儿子(春秀的丈夫)在阳坡开垦出半亩地,专门种植白术。“春播要等地气通,”她教儿子,“就像秀当年进山,得等天暖了才好走;夏管要防雨水泡根,秀就是雨天摔的,咱得护着这草;秋收要在霜降后,那时的白术攒足了力气,治病才管用。”儿子点头记下,像春秀当年照顾婆婆一样,细心呵护着这片白术。</p>
第六卷:医理昭彰,术济四方</p>
道光年间,川东爆发“寒湿痢”,患者腹泻不止,四肢厥冷,许多郎中用苦寒药治疗,反而加重了病情。清溪沟因为有白术,成了附近唯一没被疫病侵扰的村落。有位从县城来的医者,名叫陈修园,听闻清溪沟有“神药”能治寒痢,特地前来拜访。</p>
陈修园见到满坡的白术,又听了春秀的故事,深受触动。他仔细观察白术的生长环境:阳坡黄土,背风向阳,正是“得土气最厚”的地方。“此乃‘道地药材’啊,”陈修园感叹,“春秀姑娘虽不懂医理,却暗合‘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的《素问》之旨。”他取来白术,配伍干姜、人参、炙甘草,制成“理中汤”,让患者服用,果然一剂而愈。</p>
陈修园将这个方子和春秀的故事,写入《时方歌括》:“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书中特别注明:“川东白术,治寒湿痢最效,其功在健脾燥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本书流传甚广,清溪沟的白术,也因此名声远扬。</p>
药商们纷纷前来收购,婆婆定下规矩:“白术可以卖,但得留够村里人用的;买主必须学春秀的法子,用它来治病,不能囤积居奇。”有个药商想压低价格,说白术不过是寻常药草,婆婆指着阳坡:“这草里有春秀的孝心,多少钱都买不走这份心,但你若真心救人,我们便宜些也卖。”药商被感动,按公道价收购,还把白术的用法传到了更远的地方。</p>
第七卷:性味归经,情寄草木</p>
随着白术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多关于它的医理被发掘出来。有位年轻的医者,在清溪沟住了一年,观察白术的生长与药性,写下《白术发微》:</p>
“白术之性,在‘温’与‘燥’:温能补脾阳,如冬日暖阳;燥能祛脾湿,如夏日烈阳。二者相合,恰如人之孝心,既温暖又坚定。其味甘能补,苦能燥,甘苦相济,补而不滞,燥而不伤,正如春秀对婆婆,既有顺从的柔,又有救病的刚。”</p>
他还记录了村民们摸索出的“七情配伍”:</p>
- 白术配茯苓,治脾虚水肿(相使,茯苓助白术利水);</p>
- 白术配当归,治妇人产后血虚(相使,当归助白术生血);</p>
- 白术配陈皮,治胃脘胀满(相使,陈皮助白术行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