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在中药中以干燥草质茎为主要入药部位(《中国药典》规定),其根(麻黄根)虽也可入药,但功效与茎相反(茎发汗,根止汗),二者成分和作用差异显着。以下分别从入药部位、主要有效成分及含量、现代药理作用三方面说明:</p>
一、主要入药部位</p>
1 麻黄草质茎:临床最常用,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ca)、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a)或中麻黄(ephedra terdia)的干燥草质茎,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p>
2 麻黄根:为上述植物的干燥根及根茎,功效为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盗汗,成分与茎完全不同,需单独区分。</p>
二、入药部位(草质茎)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含量</p>
麻黄草质茎的核心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其次含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等,其中生物碱是发挥药理作用的关键:</p>
1 主要有效成分</p>
- 麻黄碱(l-ephedre):含量最高(约占总生物碱的60~80),是麻黄的标志性成分,也是发挥发汗、平喘、升压等作用的主要物质。</p>
- 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e):含量次之(约占总生物碱的20~30),利尿作用较强,对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作用显着。</p>
- 其他生物碱:少量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等,作用与麻黄碱类似,但强度不同。</p>
- 挥发油:含松油醇、樟烯、茴香醚等,具有一定解热、镇痛作用。</p>
2 成分含量标准</p>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麻黄草质茎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以干燥品计)。不同品种的含量存在差异:</p>
- 草麻黄:麻黄碱含量较高(约13~18),伪麻黄碱约02~05;</p>
- 木贼麻黄:总生物碱含量最高(可达20以上),其中麻黄碱占比高;</p>
- 中麻黄:总生物碱含量稍低(约11~15),伪麻黄碱占比相对较高。</p>
三、现代药理作用(基于草质茎成分)</p>
麻黄的药理作用主要与生物碱(尤其是麻黄碱、伪麻黄碱)相关,现代研究证实其具有以下作用:</p>
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p>
- 平喘:麻黄碱能激动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同时抑制过敏介质(如组胺)释放,缓解支气管痉挛,对哮喘(尤其是支气管哮喘)有显着缓解作用。</p>